去年在馬倫巴 Last year at Marienbad (L'annee derniere a Marienbad)


作者: Cubs.bbs@ms1.me.nctu.edu.tw (人魔),      看板: movie
標題: Re: 有沒有人看過「去年在馬倫巴」呀?發表一下意見 …
時間: 交大機械 BBS 站 (Fri Apr 13 03:13:24 2001)

全片是在演繹心理學大師拉岡著名的「鏡像理論」。

如果你覺得像羅生門並不代表你膚淺,在這部戲裡面,回憶以及關於回憶的敘述,都不見的是可靠的,事實上在很多場景裡面,你會發現樹跟人的影子方向不一樣,男主角敘述小提琴的演奏,聲音卻傳來管風琴的聲音,再再都暗示這些敘述與回憶是假的可能性比較高,但是女主角還是被大量而細節的敘述說服了。

為什麼?可以再仔細看一次,好好想想。

> -------------------------------------------------------------------------- <

作者: trinitypuma.bbs@bbs.mgt.ncu.edu.tw (  ),        看板: movie
標題: Re: 有沒有人看過「去年在馬倫巴」呀?發表一下意見唄!
時間: 中大資管龍貓資訊天地 (Fri Apr 13 02:40:58 2001)

〈神話的變亂:從霍格里耶的角度重讀《去年在馬倫巴》初稿〉 見
《電影欣賞:法國文學與電影專號》,國家電影資料館雙月刊,
1998年10月號,38-45頁。

    台灣文化人對《去年在馬倫巴》(L'annee derniere a Marienbad, 1961)的景仰數十年不改,但是一直建立在某種「缺失」的基礎上︰對導演雷奈(Alain Resnais, 1922) 毫無保留的推崇導致對分鏡劇本(而非單純的對白劇本)的原作者霍格里耶 (Alain Robbe-Grillet, 1922)難以想像的忽視;當然更不曾想過,兩人之中是誰主導的成份居多,而歷來有關這部影片的內容大致已成定論(雖然又覺得疑點重重)的讀法是不是也有加以檢討的必要。

    也許可以說,《馬倫巴》文裡闖入堡中的陌生人X、少婦A、疑似丈夫M三人的感情懸案提供一個直接象徵屬於本我(X)層次的原始情慾難逃超我(M)的文化束縛,所以造成自我(A) 時迎時拒、反覆不定的故事?又或者應當說,X對A進行私奔的遊說無所不用其極的故事,也有反映六○年代當時方興未艾的極權催眠或是預告資本主義的洗腦行銷時代即將隆重登場的意味?

    不管孰是孰非,《馬倫巴》倒是很適合看成是奧菲走訪地獄的古希臘神話或是源自法國民間的〈睡美人〉童話的「亂體」,也就是透過極其大膽的影/音(包含人語如對白遙P獨白或旁白、雜音、音樂以及無聲之音)、影/影、音/音關係而變亂「神話」的經典之作。

    當然,變亂的最終對象並不是個別的神話或童話,而是影響西方敘述文學既深且遠的廣義「寫實主義神話」以及號稱是西方乃至世界文明步入現代所賴以立足的「理性主義神話」,一種信仰建構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意義」、可信的「真相」可能而且已經逐一實現的現代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