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與玫瑰 Bread and Roses


作者: globetk.bbs@bbs.kimo.com.tw (地球),           看板: movie
標題: 影評人專欄--麵包與玫瑰
時間: 奇摩大摩域 (Thu Nov 23 17:24:16 2000)

導演:肯洛區  

早在1994年就獲頒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的英國導演肯洛區,是一位影像平實、觸角深遠且發人深省的電影良心。波蘭電影大師奇士勞斯基就曾在他的自傳提到:看完肯洛區拍的【凱司】(1970),有一股想跟在旁邊看他怎麼拍電影的衝動,即使只是幫他泡咖啡也好!

肯洛區的電影有何迷人之處?或許看過他的新作【麵包與玫瑰】就能理解了。

麵包與玫瑰】描述了外籍勞工在美國遭遇的剝削以及爭取權益的經歷,故事表面上毫無新意,卻被他拍得既感人又深刻。電影開始,女主角透過人蛇集團從中南美偷渡到洛杉磯投奔姊姊,導演就拍出了闖關的危險以及人蛇的兇殘面目,即使女主角用計逃脫了,並在姊姊的安排下找到工作,但天堂依然離他們十分遙遠。

本片的主要衝突來自一個工運份子鼓吹他們團結起來,原來他們擔任清潔工的公司並未加入公會,還以極低的薪資和不帶保險的苛刻條件雇用他們。然而起身反抗雇主,要冒的風險可想而知。活潑的女主角認為爭取權益理所當然,但是要養兩個孩子、還得照顧罹患嚴重糖尿病的老公的姊姊卻不以為然,何況這還牽涉到公司裡來自中南美、非洲、甚至俄羅斯的同事們的生計與居留權。

肯洛區不僅呈現了嚴重剝削這些外籍苦力的資本家噬血的面目,也代替工人質疑了代表工運組織的男主角:你在這個事件冒了什麼風險?的確,男主角拿了工會的薪水鼓吹還沒加入工會的勞工們站出來抗議,不管成不成,他都還有工作,每個運動都只是他工作的一個階段;

然而那些拿身家來搏的工人,他們起來抗議的結果,可能成功沒錯,但也可能就此斷了經濟來源,甚至被遣送回國,而他們離鄉背井忍受孤獨和嚴苛環境的唯一目的,不就是為了家裡那些必須吃飯的嘴巴嗎?往往被理想主義色彩過渡包裝的工運與工會,也在此得到一個反省的機會。

就因為肯洛區拍出了這些底層人民的掙扎,說出了抗爭背後的複雜,才讓他們破釜沈舟的勇氣讓人佩服。然而當女主角發現背叛他們跟公司通風報信的內賊,竟然是她的姊姊時,震撼可想而知;當姊姊聲淚俱下和妹妹爭論什麼是現實,以及她從小賣身來養家,甚至連妹妹的工作也是她用身體換來的不堪事實時,全片張力凝聚到最高點。

【麵包與玫瑰】不但有理性回頭省思雇主與勞工、甚至工會與勞工的關係(後者幾乎是所有同類電影所缺乏的清明視野),更讓所謂的背叛者也有申訴的餘地,這才讓看問題的角度深化,而不是單方面的激情或淪於偏頗,而這一直是肯洛區所為人津津樂道的。

【麵包與玫瑰】還有許多好處,譬如女主角周旋於白人工運份子和同樣來自南美、一心想進大學念法律的男同事之間,連愛情的可能性都比一般電影來得廣闊。而全片叫不出名字的演員們精湛生動的表演,以及他們苦中作樂演唱的諷刺歌曲,都讓人印象深刻。

你大概很難相信這樣一部電影,既非中南美洲導演、也非美國導演所拍,肯洛區是道地的英國人,不過他的觸角向來不受地域所限,愛爾蘭、西班牙內戰﹍﹍,他全拍過,而且都絕非隔靴搔癢之作。或許這也是人類的問題類似,而肯洛區的電影良心無遠弗屆的另種寫照吧!

作者:聞天祥
以上文章由Kingnet電影台熱情提供  http://movie.kingnet.com.tw/

> -------------------------------------------------------------------------- <

作者: hop.bbs@bbs.cs.nccu.edu.tw (~Wanted~),       看板: movie
標題: Re: 哪些電影有出現"種族,人權"的議題ㄋ?
時間: 政大資科貓空行館 (Tue Mar  6 13:09:14 2001)

 【麵包與玫瑰】  附上不負責任影評一文以供參考   文/myra

  麵包與玫瑰 (Bread and Roses),聽來讓心也痴醉;一個夠味,一個夠美。他們說,we want bread but we want roses too !為生活而奔波的人兒最是能體會。

起始動盪的鏡頭,大家在跑,視線模糊無焦點,透出不安的氣氛。那是瑪雅奮力往美國的路上。車來了,車走了,夾著一段故事,見證資本主義下沙文、法律、正義和貧富的拉掘。沉重的勞工議題,有情有義地上演。

她的姐姐蘿莎都在追,追到無力。車來車往之間,姐妹對望。剛開始她很緊張,最後一刻離去時卻顯得平常。本片劇情和運鏡上的對比趣味盎然,觀影並不費力氣。這一次肯洛區導演的電影題材人情,做法也人情。

黑皮膚的墨西哥民族在美國大熔爐,強化貧富/勞資對立的視覺印象與歷史觀感。片中兩造是外籍清潔工和白人管理者,年輕熱心的律師竟是中間導火人。學法律出身的肯洛區運用此一角度伸張公理、發展瑪雅的愛情關係,可以一提。

瑪雅是全片的靈魂人物。有句話說「聰明的女人會伶俐」,可以概括她的表現。先是由壞人手中成功脫逃,後是騙取加油站的收銀機款目,不論行為好壞,急中生智的模樣很討喜。劇情隨她一個人單線發展,小孩子都看得懂。瑪雅樂天不消極的個性,加上畫面飽實鮮麗的色調,麵包與玫瑰似乎是不遠了。

相較之下,她的姐姐蘿莎就認命、也苦命多了。所謂有失才有得吧,蘿莎犧牲自己,換取家人的安定;以小喻大,爭取勞工人權的過程,代價是時間和失業的風險。片中播放九○年洛杉磯街頭勞工遊行的錄影帶,足見相同的道理。

只是有人難免退縮;當同伴為了上大學而不願加入抗爭行列時,她說,「忘得比學得還快,有什麼用!」真是有力的譴責。如果「我們要生活中所有美麗的一切。」那麼就言行合一,理想也才得以實現。

淡淡的抒寫紀念,摻些真切的煽情的元素。車走了,裡頭的瑪雅心滿意足地招手,姐姐蘿莎在後頭追。轟轟烈烈的革命平靜地完結,又是一部社會寫實題材的佳作,不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