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可見」與「不可見」--談「海上鋼琴師」


發信人: dolphinfly@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生命的「可見」與「不可見」--談「海上鋼琴師」
發信站: KKCITY (Sun Jul 20 19:57:24 2003)

生命的「可見」與「不可見」--談「海上鋼琴師」        John 2001.10.16

導演:古斯皮‧托那多利(Giuseppe Tornatore)
演員:提姆‧羅素(Tim Roth)    普魯泰勒文斯(Pruitt Taylor Vince

「死亡是思考生命的起點」
「當你發現有人和你的方向不同時,有可能是他聽到遠方不同的鼓聲」
────西諺

本事:
這部電影是以倒敘的方式為開場,娓娓地鋪陳出一段傳奇的故事。通常我們稱某件事為「傳奇」,可能是指一件口耳相傳的一件事實,然而在經過口耳相傳之後,自然和「事實」就有一段距離。因此,說某件事為「傳奇」,無疑地,大家可能把它看做介於「真實」與「虛構」之間的一個故事或情節。

譬如說,高陽的《風麈三俠》、林語堂改編的《唐代傳奇小說》,甚至於台灣民間流傳的「廖添丁傳奇」,讀者或觀眾在面對這樣的題材時,或是存疑,或是感動,這些反應,皆源於傳奇本身所具備如真似幻的感覺。

故事的主角是位名叫1900的孤兒,從出生到死都未下過船。由於他生來對音樂便有過人的稟賦,便一直都留在維吉尼亞號上為南來北往的旅客演奏。這樣的身份背景,既「真實」又「虛構」。一方面,故事的主人翁完完全全與社會脫離,沒有出生證明、沒有身份、沒有父母,甚至連愛人的可能性,也排除掉了;另一方面,這世界無奇不有,誰敢擔保這樣的情節不會發生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呢?

為什麼不下船?   *下不下船,這是個大問題

1900從出生到死亡,皆未離開這艘船,這似乎有違常理。有道是「靜極思動,動極思靜」,一動一靜,乃人之常理。當過兵或參加過特別訓練的人都能體會到,超過兩個禮拜不放假,那種苦悶與無助,很難與外人道。但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沒有這個困擾。船來船往,為什麼他就是不到陸地上看看呢?看到這樣的情節,我們心裡最納悶的莫過於:「下個船有這麼嚴重嗎?」

是的,對他來說的確很嚴重。並且,這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擇之一。有兩次的情形,都鬆動他不下船的信念。有一次是為了他一見鍾情下心儀的女子,另外一次,則是他的好友(即本片的倒敘者)勸他離開即將被炸沈的船。他並非毫無所動,但後來似乎有什麼不可見的力量,讓他拒絕下船。這兩次的不下船,不只是兩個抉擇而已,背後更意謂他對「愛情」和「生命」的選擇。

個人以為,在配樂的催化之下,這兩個部份堪稱本片最具戲劇張力的所在。照常理來判斷,如果「愛情」和「生命」都可拋,那什麼對這個人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呢?會問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是習於社會生活的人,對於「本來無一物」的1900,他到底要的是什麼?或者可以反過來這樣說,導演兼編劇的托那多利要透過這部電影來表達什麼?

這恐怕就相當見仁見智了。依個人的淺見,這樣的一個問題,其實指向另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一般人憧景愛情都來不及,怎麼還會讓它從自己的身邊溜走呢?螻蟻尚且偷生,珍惜生命都來不及了,那還會放棄最後求生的機會呢?這些都是與我們生活經驗相當貼進的常識判斷。

但是,這並不就代表所有人皆是這樣想。當如果我們問:「1900有沒有不要生命的自由」,答案顯然傾向於肯定(至少這部片子給了我這個印象)。這的確相當違背常理,但是別忘了,當身旁的人腳步和我們的不同時,有可能是他聽到遠方不可見的鼓聲。

生命的抉擇,其實是「可見」與「不可見」的交戰過程
*無盡的城市,像是無盡的琴鍵,無從下手,該如何彈出樂章?

1900從出生到死亡,皆未離開這艘船,這似乎有違常理。有道是「靜極思動,動極思靜」,一動一靜,乃人之常理。當過兵或參加過特別訓練的人都能體會到,超過兩個禮拜不放假,那種苦悶與無助,很難與外人道。但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沒有這個困擾。船來船往,為什麼他就是不到陸地上看看呢?看到這樣的情節,我們心裡最納悶的莫過於:「下個船有這麼嚴重嗎?」

是的,對他來說的確很嚴重。並且,這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擇之一。有兩次的情形,都鬆動他不下船的信念。有一次是為了他一見鍾情下心儀的女子,另外一次,則是他的好友(即本片的倒敘者)勸他離開即將被炸沈的船。他並非毫無所動,但後來似乎有什麼不可見的力量,讓他拒絕下船。這兩次的不下船,不只是兩個抉擇而已,背後更意謂他對「愛情」和「生命」的選擇。

個人以為,在配樂的催化之下,這兩個部份堪稱本片最具戲劇張力的所在。照常理來判斷,如果「愛情」和「生命」都可拋,那什麼對這個人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呢?會問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是習於社會生活的人,對於「本來無一物」的1900,他到底要的是什麼?或者可以反過來這樣說,導演兼編劇的托那多利要透過這部電影來表達什麼?

這恐怕就相當見仁見智了。依個人的淺見,這樣的一個問題,其實指向另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一般人憧景愛情都來不及,怎麼還會讓它從自己的身邊溜走呢?螻蟻尚且偷生,珍惜生命都來不及了,那還會放棄最後求生的機會呢?這些都是與我們生活經驗相當貼進的常識判斷。但是,這並不就代表所有人皆是這樣想。當如果我們問:「1900有沒有不要生命的自由」,答案顯然傾向於肯定(至少這部片子給了我這個印象)。這的確相當違背常理,但是別忘了,當身旁的人腳步和我們的不同時,有可能是他聽到遠方不可見的鼓聲。

生命的抉擇,其實是「可見」與「不可見」的交戰過程
*無盡的城市,像是無盡的琴鍵,無從下手,該如何彈出樂章?

看到上一段末的解讀,許多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有人或許會進一步問道:那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他去做這樣的生命的抉擇?這樣的抉擇,是不是在逃避現實?當然這似乎也說得通。彷彿一個從未下過船的人,會害怕自己不熟悉的環境,因此選擇了不下船來掩飾自己內心的逃避。

可是,面對這樣的質疑,又有一種可能的說法。若說他在逃避現實,但什麼是「現實」?對於不懂音樂的人來說,流動的音符對他是個抽象的東西;但對音樂家來說,卻是再具體熟悉不過了。同樣的,「生命的意義」(或活下去的意義),對生活平順,一切得意的人來說,像是遙不可及的標語;但對一無所有,或生活已無任何寄託者來說,卻是心中揮之不去的問號。1900在最後一次拒絕一船時,就對他朋友這樣說道:

「不是眼前的景物阻止我,而是沒看見的景物…
綿延的城市看不到盡頭,沒有盡頭。困擾的是?盡頭在那?
拿鋼琴來說,第一個音到最後一個音,鋼琴上共有八十八個琴鍵
琴鍵有限,琴藝無限,
琴鍵創造出的音樂無限,我喜歡,我能接受。
我在階梯上看到的是,上千萬個琴鍵沒有止盡,真的,沒有止盡。…
若琴鍵無止盡,彈不出弦律…那是上帝之琴。」

的確,「可見」之事還不是最困擾他的,「不可見」的東西,才是讓他作這樣抉擇的原因。人常常會受到「不可見」之物所困擾,「將來如何」不可見,「愛情如何」不可見,甚至於「前途事業」會怎樣,更是不可見。你要把握的是當下的「可見」,還來明天的「不可見」?

當然,兩者間存在一種緊張關係。我明知該當下立斷,善盡每個「可見」的當下,但事實卻不然,我們所活著的每個「可見」的當下,常常是受到「不可見」的焦慮所主宰。1900的抉擇,對照出我們所未能企及的境界。

我們的日常生活實在充滿太多的抉擇與焦慮。是要先工作,還是先當兵?是要選擇甲女友(男友),還是乙女友(男友)?裝機用的主機版是華碩的好,還是技嘉的好?車子是要BMW的猛,還是FORD的俗?衣服是要細肩帶的辣,還是T恤清爽方便?每天每天,我們只要一睜開眼睛,就有許多的選擇等著我們。

這些選擇,有些是可見,有些則是不可見。我現在不用P3的板子,乃是因為有更好的P4要出來;男友不選F3乃是因為F4更帥,諸如此類的事不斷的出現,你是否也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有時什麼都不選,是不是也是一種選擇?


p.s:這是一篇轉貼自網路上的文章,經過原作者的同意了,我覺得他寫還蠻不錯的,或許可以給疑惑為什麼男主角不下船的人,一些想法,在這裡我只引到一部分文章,其餘的就要請網友自己動動手上去看囉,我沒有辦法連他的圖片一起po給大家看,看他附錄的圖會更有感覺滴。感謝作者John的提供

from:http://www.1bits.com/doc/movies/movie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