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三季 Three Seasons


作者: bmet.bbs@ptt.csie.ntu.edu.tw (牛頭犬),         看板: movie
標題: §《戀戀三季》:美國心,越南情 §
時間: 批踢踢實業坊 (Fri Dec 31 19:28:06 1999)

在電影中,我們總是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越南。不是美國人的越戰觀點,就是法國人的殖民情結,甚至在流著越南人血液的法國導演陳英雄的眼中,越南也依然是個神秘難解的奇特世界。於是,藉由電影,我們對於越南,仍一直都處於窺視的狀態。

所以,我自然不指望東尼裴,一個從兩歲起就移民定居美國的越南人,能夠在這部《戀戀三季》中提供給我什麼「在地」的觀點。但是頗意外地,這部美麗的影片,除了確實有著不出人所料的異國情調外,卻也讓帶有成見的我,隱隱感受到一股暗暗流動的越南情懷。

在他的這部處男作中,東尼裴很清楚地表現出想貼近故鄉面貌、傳達人民心聲的企圖(影片中用了不少主觀鏡頭來突顯越南人眼中的新世界),但或許在本片中真正操盤的執行製片哈維凱托(據說是他集資拍攝的)發生了關鍵的影響,使影片仍有著一股揮不去的濃濃異域色彩。

最鮮明的大概就是請來了《里斯本的故事》的攝影指導與《遮蔽的天空》的配樂家,兩個擅於營造他鄉風情的美國人,為本片擔綱影音氛圍的掌舵大任,想當然爾,整部作品自然而然地就被捏塑烹調成一道非常適合美國口味(自然也適合崇美的台灣人)的越南佳餚。

當然,在美國生活了二十五年的編導東尼裴,在故事上也提供了相當程度的異國風味給不熟悉越南的觀眾們,情節線主要纏繞在「痲瘋詩人與採荷女」、「三輪車伕與風塵女」兩條主軸上,而這兩大段落正像極了陳英雄《青木瓜的滋味》及《三輪車伕》中,分別對於女性及男性、舊世界與新時代的觀點,兩者放置在一爐,當然有著連繫與對比西貢今與昔的豐富意趣,而採荷與車伕,自然也是最具獨特越南味的角色典型,符合外國人對越南片的期待。

「痲瘋詩人與採荷女」這條線帶著緬懷並傷逝過往歲月的迷人情調,也是窺視意味最濃厚的部份;「三輪車伕與風塵女」這條線則有著現代越南人在資本主義下掙扎的處境,其實也不脫外來的旁觀者眼光。此外,又為了加強「現實景況」與「歷史背景」在故事中的意義,東尼裴還加入了幾筆輕描淡寫的「販煙的小童與尋女的美國大兵」段落,以增加它的多面性,更強化它地域與時代的特殊性。

雖然總覺得販賣異國情調是不太道德的,但在觀看這部作品時,卻能有著安寧平和的舒服情緒,可以感受到東尼裴並沒有惡意的剝削心態(我必須又再說,陳凱歌是全世界最會剝削自己國家文化來取悅外國人的導演),而甚至在某些時刻,這部於柏林影展被評為具有強烈「大美國主義」意圖與「奇觀式」窺視的作品中,我卻能確切地感受到那片土地的真實氣味。

彷彿就當車伕在三輪車競賽中意外獲勝而滿臉流露出驕傲喜悅,當找不到箱子的孩童在滂沱大雨中忘情地踢著足球而歡笑,當水上市場裡的每個賣家都悠悠地唱起那首詞句曲調,這些「奇觀」就已能夠擺脫了感官上的包袱,真的溶進了最平凡真實的生活之中,真的提煉出甘醇的鄉土滋味,而這部美麗的電影,才真正地迷人且立體了起來。

我尤其喜歡它的收尾,三輪車伕帶著一身純白的妓女來到了落英繽紛的花雨裡,交叉剪接著採荷女在水上市場的波光中散著一團團的白荷,此時聲音交溶了,片中不斷重複「花」與「水」的意象也交溶了,兩段故事間的對應與延續也交溶了。

不管是已逝的心靈契合,或者是初萌的純純愛意,無論是身體上的病痛,亦或是心理上的殘缺,彷彿都被花和雨給淨化、昇華了(已提前收場的孩童與大兵部份不也是如此?)。說是天真的一廂情願嗎?我寧可說它是一種美麗的憧憬情懷。影片從外在影像與音樂的奇觀式筆觸,內化為對它所關注主題的一種遙遠寄望,我不否認導演東尼裴有一顆美國人的心,但他對於那個與他隱然相繫的世界,越南,也有一股無法言喻的深情。

《戀戀三季》Three Season 為一九九九年美國日舞影展 評審團大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最佳攝影等三項史無前例的共同得主。也是柏林影展競賽片。將於「絕色影展八:愛情,不褪流行」中放映。絕色影展八於2000年元月一日至元月28日於絕色影城及學者影城放映。

> -------------------------------------------------------------------------- <

作者: cywMK2.bbs@bbs.cs.nccu.edu.tw ((游)心跳溫度的泳),         看板: movie
標題: [見聞]戀戀三季
時間: 政大貓空行館 (Wed Jan 26 04:54:29 2000)

  看這一片的時候黃春明與王禎和不時在我腦中敲鑼打鼓。

  想想該從結構和劇情主線的符號分析下手,但是羅蘭巴特板著臉孔告訴我:「關於下筆,你還太過年輕。」也許我該回過頭來,走過海報中落英繽紛的花徑,舉著燈籠划過月色下的荷田,登上人力車啜飲甘蔗汁,一邊流淌著南國的汗水,一邊望著雨夜中踢足球的少年。

  是童年的紀錄使然?是開發中的對比使然?是知識份子的窺探?是下層階級的不耐煩?

  看完桂冠川端康成的選集之時,ooo的話(註一)仿若幽魂喃喃細語繞樑不絕:「川端康成是奠足在日本傳統上躍身世界的角色,他寫出了日本的傳統美,那是頹廢與死亡的美學。」自此之後,我彷彿受到了一甲子的鉛字詛咒,開始汲汲營營尋找所謂足以代表中國的傳統美學,甚至於足以代表台灣的傳統美學。中國的魂魄雖然蒼茫,但是我或許已經翻攪出了一條輪廓的虛線,然而台灣呢?

  楊照在《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中曾經提到台灣的大河小說沒有辦法擁有SAGA式的超脫與成功結局,因為悲情與矛盾的背景摻雜了太多的政治與歷史,而背景又都沉到時間底下去了,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人見過他們。

        然而鄉土文學論戰卻又拖垮了樂觀於一種面向呈現而並不具規則限制的比賽,在一個時代慢慢淡薄離我們而去的時候,70年代和80年代的經驗都有如泛黃的剪影,能夠留在歐吉桑的心中,卻距離現在的我們太遠,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看著20、30年前的台灣在越南上演。

  夢幻與希望的年代,也許有政治,但是對於小人物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支荷花 500盾,一把荷花用荷葉纏起來可以賣5000盾,也許還有巷口麵攤擺設的電視聒噪地嚷嚷。出入大飯店陪酒的妓女、胸前抱著小箱賣著手錶香煙口香糖的小童、拖拉金髮碧眼遊客的人力車伕、採蓮讀詩唱民謠的女孩、尋訪越戰私生女兒的老兵、痲瘋病發見不得光的隱居詩人,主要角色一對對牽起不纏繞的三條線,也許有交疊的點,但是那是生命交錯的偶然。

  單純嗎?也許就像尉天聰老師所講求的「人情」,不管是黑澤明還是卓別林,小津安二郎還是宮崎駿,那種庸碌的熱絡,那種俗氣的親暱,甚至以現在來看不合常理的過度客氣,就像單純的夢一樣,只是現在就算要追求也不一定抓得住這些人生場景。向陽在《暗中流動的符碼》中曾經提過:「這個時代男人求酷,女人求冷……」(註二),也許可以顯露一些端倪。

        沒錯,台灣或許還在開發中,但是那種城鄉的相對距離已經慢慢縮短,雖然在去年走訪東華時還以奚淞的散文自嘲他鄉遇故人,但是就算是花蓮,也慢慢地脫離了單純的質樸。如果嚮往都市化的對比,或許我們該住到中央山脈裡面去,記得離玉山國家公園遠一點,那裡還吹得到冷氣。

  《戀戀三季》表現了開發中的一個過程,就像是過去的台灣一樣,樸拙和市儈並存,奢華與困頓同在,當然還有都市邊緣的美麗風景。然而面對這些理應熟悉的過去──我們的前輩們也曾走過──我們居然把它看待成異國風情?開發中的對比已經在台灣褪色,而越南正枝葉繁盛。

  描寫下層階級的觀點看起來相當堂而皇之,實際上卻還是有其侷限,雖然這可能是我個人的吹毛求疵。人力車伕常常在讀書,採蓮的女孩讀過許多痲瘋詩人的作品,這兩條貫串全場的主線雖然使用的角色是小人物的觀點,卻不免多了點文雅的書卷氣。人力車伕對於妓女的愛相當含蓄,但是相對於其他人力車伕而言,又顯得太過保留,採蓮的女孩則是自始至終都鶴立雞群於其他採花的歐巴桑之間﹔反而觀之,小童和老兵倒是恰如其分的扮演猶疑的過程。

  讓我們回到聲光的描繪,比起奇士勞司基,我更喜歡這片在色彩和聲音上的運用,南國陽光下綻水的荷田,空冷街道的雨夜,泛黃枯葉遍佈的舊街……還有越南民謠。由於民族音樂風的流行,民謠的使用似乎已經不再稀奇,但是在歷史感籠罩的氛圍下吐露一支歌謠的香氣則更讓人印象深刻,也許就像《天馬茶房》中引用陶吉吉重新翻唱的望春風一樣,在民眾集體創作的傳統歌謠當中,我們聽見了不僅只音樂的聲音。

  如果籠統一點的概括,要在台灣尋找具有社會關懷意識,下層階級描寫,純樸人情刻畫……這類的作品如果不是訴諸歷史(想想以往的國片有許多都很好看,因為他們留下了很多過去的時間),就得換個方向了。就我印象所及,大概就像萬仁拍攝的鏡頭偏向原住民在都市中的掙扎,但是絕對不僅只這樣。

        台灣,甚至可以說台灣的都市中產階級,或者再縮小一點,台灣都市中產階級就讀大專院校的子女,付出了多少社會關懷呢?瞥見了多少下層階級呢?體驗了多少純樸人情呢?也許今天我可以在捷運車站和拖地的歐巴桑聊聊工作的辛苦,一天早晚兩班, 18000的薪水拖地掃地擦牆壁一應俱全﹔也許我可以在返鄉的計程車後座探詢司機載客的景況很差,不論在台北還是高雄的馬路上。

  但是,這樣算是什麼?一種知識份子的輕慢?在一種慢慢萌發的動機驅使之下,我開始了主動的對談,然而我還是帶有距離的,隔層看不見的牆想要觸摸到些所謂社會真實的東西,這不也僅止於一種利己的方便?這種焦慮不僅止於窺探,而甚至蔓延到尋求一種聯繫,聯繫自己與土地的關係。《戀戀三季》至少讓我們看到了越南的一角,雖然可能不完美但是卻活力充沛的一角。那個時代台灣曾經走過,卻已經掃到道路兩旁,讓給當下的大車轟隆轟隆疾馳而過。

註一:ooo,一個我忘記的名字,重要的是他說過的話(不過我也忘記他說了什麼,這裡是我自己的再詮釋),所以ooo就姑且隱姓埋名,真是對不起。

註二:這一段我印象很深,每次找卻都找不到到底在哪一篇裡面。畢竟這本很輕,能用的東西不多,我應該不會記錯。

> -------------------------------------------------------------------------- <

作者: mgci.bbs@bbs.mgt.ncu.edu.tw (沒有真實的世界),      看板: movie
標題: 戀戀三季.越南片
時間: 中大資管龍貓資訊天地 (Mon Feb  7 14:32:58 2000)

現在我可以很確定的說,此次絕色影展8.絕對精彩.絕對可觀.
連最差的<天雷勾動地火>都有一定的娛樂效果.

<戀戀三季>
是一部越南片.之前只看過緯度比台灣低的片子是來自印度.
對於越南的印象除了落後.潮濕.戰爭.其實沒多少認識.
加上我爸在越南經商失敗,對於越南感覺好不到哪去.
[戀]的廣告詞是:愛情縱使再美,總是如此遺憾…那一年我的愛情少一季…
這實在是滿愚蠢的無病呻吟.本片就算少了一季卻仍十分完整豐富.
缺憾也成為必要之美.敘述手法與<愛你的五種感覺>類似.
用多線並行,每條線或許一點關係也沒有,但又緊密相合.

導演東尼裴的角度雖然很主觀的批判帝國資本主義.(從皮膚黝黑的
三輪車伕與皮膚白析的妓女之間對話便可瞧出端倪:
妓女告訴車伕"我們活在他們的陰影之下,每蓋一棟大飯店,陰影越大.
我們真的是兩個世界的人")  卻也客觀的反省自己不好地方.
(採荷女賣不出天然的君子, 因為有人在販賣假的塑膠荷花.三輪車伕對她說,
那是虛假的生命,不過很多人都習慣追尋這種方便的永恆.)
可以看出導演自我辯證中是矛盾又自圓其說,而產生一種淡淡的悲傷.
產生不由自主的想逃.(三輪車伕對妓女付出真情,妓女對他說:請你不要
給我超過我可以承擔的負荷…)

攝影畫面非常感性.對下階層貧苦或歡愉,不是用高高在上的俯瞰法.
而是真正融入其中的透視感同身受.(像採荷女在蓮花池中的影像,
媲美莫內的畫,不一樣的印象卻絕對真實)
藝術,究竟要如何為之下定義?客觀理性\主觀強烈\平凡淡雅\
濃郁眩目…?我不能告訴你,但我知道偉大的藝術來自人性,
而戀戀三季拍出了人味,隨你去定義是什麼味.
很重要.同時,一點也不.
Mgci.琦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