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將至 Before the Rain


作者: dub.bbs@bbs.ee.ncu.edu.tw (沈默,回到基本),        看板: movie
標題: 關於《暴雨將至》
時間: 中央大學松濤風情資訊站 (Sun Jun 11 22:31:07 2000)

    在BBS上看見幾篇關於本片的文章,不太能同意其中的某些意見,因此提出以下兩個問題做為思考的楔子。

(1) 《暴雨將至》裡時序果真是循環的嗎?

    「時間不逝,圓圈不圓」乃解讀本片時間安排的重要線索,我們在Word、Face、Pictures三段述事中可以明顯發現導演將整個時序以循環的方式處理,彷彿喻指人類歷史上由種族仇恨所導致的血腥殺戮總會不斷輪迴且不限時空地發生。這是較多人的主張(注1)。然而依照我的記憶,當片尾又出現柯瑞種蕃茄的畫面時,不僅「時間不逝,圓圈不圓」這句話也跟著再度被說出,甚至教士又補充了片頭所未有的一句:「圓圈不是圓的。」

    「圓圈不是圓的。」很多人都沒注意到這句話。表面上全片情節的確依照循環的脈絡發展,但以結構而論,雖然首段與末段柯瑞都在種蕃茄,但末段前亞歷的死已導致雨的降臨,所有罪行於此皆獲得救贖。

    本片的英文片名----《Before the Rain》----及片中許多大雨將至的聲稱都告訴我們希望有那麼一場雨,它能令片中導致無數悲劇的種族仇恨只停留於歷史的循環,經由亞歷----以鏡頭殺人的懺悔者----的死(注2),讓我們超越宿命,回到柯瑞與桑密拉的相遇,重新開始。於是,形式上本片時序的確有前後連貫的意味,但它最後仍舊賦予觀眾一個開放的省思空間,圓的缺口也就是出口。

(2) 《暴雨將至》對時間的處理手法表現了後現代主義嗎?

    若一部電影欲表現後現代主義的時間觀,於最寬鬆的界定下我認為它得符合以下條件:時序必須是無脈絡可尋的。例如亞倫‧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就無法解讀出任何確定的時序來,它總在述事者的喃喃自語中不斷自我推翻。

    我們即使能從種種線索中拼湊出《暴雨將至》的時間安排,好像它是有脈絡可尋的,不過事實上它並非合乎科學理性的線性脈絡,而是呈現著首尾相接的循環回歸,甚至終究還以後設角度超越了它。就此而言,我們可以說本片是現代主義的反動,即在時間上表現後現代主義的部分精神。

(注1:也有人認為整部片的時間根本就按照正常時序進行,無任何循環或不合理之處,並扯出如「最後之所以又出現柯瑞正在種蕃茄的畫面,可能因為他們私奔不成,又回去當神父了」這樣的荒謬說法,真是令人絕倒)

(注2:或許這裡導演也以鏡頭背後的觀察者身分做了懺悔,並且冀望螢幕前的觀眾們能共同懺悔。)

> -------------------------------------------------------------------------- <

發信人: HongJian.bbs@bbs.cis.nctu (虹  箭),         信區: movies
標  題: ●○ 暴雨將至 ○●----〝閒談、片名〞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Wed Mar 29 15:33:24 1995)

    我是三月二十五日在樂聲戲院看的。說來好笑,原本說是要看《益智遊戲》,經過了一番複雜又烏龍的過程(太複雜了,所以過程省略),我遲了一點進去,當我發現有人在種蕃茄時(好像是蕃茄吧!)我就確定這不是《益智遊戲》,是什麼呢?完全沒概念。於是,我從完全不知道開始看。

    我發現那個阿爾巴尼亞女孩長得有點像王靖雯,而其中有一段我也蠻喜歡的,就是那長老們決定要趕走那年青的神父時,那個最大的長老訓誡了他的錯誤,又祝福他的錯誤,覺得蠻溫馨的。

    另一段,女攝影師安對她的丈夫說她懷孕了,我居然猜對了她丈夫的台詞:is mine?  嗯,我有點邪惡。

    看完後,拜託那些小姐讓我補看前面未看到的部分(反正看的人又不多),我才知道片名,然後又到外面看看中文片名及一些相關的介紹。

    當我知道中文片名時,就覺得翻的不太好。《暴雨將至》,「暴雨」,令人覺得是不好的事,雨,象徵著災難;「將至」,就時間來說,是不久的將來,並有「動」的意味, 合起來像是預言著某件不好的事情將要發生,是一種警告,可是原名《 Before the Rain 》,語氣緩和的很,平淡、平凡, Rain 就是 Rain, 沒有形容它是什麼雨; 「Before 」,所含蓋的時間也長很多。

  下雨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由原名看不出是好事還是壞事,於是中譯名將它說成「暴雨」,是否適當?由電影的內容看來並不適當,片中的雨是甘霖而非暴雨, 「將至」與「 Before 」呢?「將至」只是最近的事, 「Before 」則可延伸到很久以前,也翻得不好。

    我想,翻成《暴雨將至》可能是為了票房吧!帶有一點搧動的意味以吸引觀眾,於是這又與片名的平淡、平實相抵觸,難道臺灣的觀眾就得要用一些刺激的東西去吸引他們才行嗎?於是忽略了片名真正的意義,也忽略了電影隱藏的訊息,最後也就失去了一種可由片名開始直到劇終一氣呵成、連貫的主旨, 而非只由電影的開始到結束。

    像是《BLEU 》,非得多加個「情挑」讓它看起來很玄的樣子,《 True Lies 》原本還聽見有的翻成《真實謊言》,到後來依慣例只要有阿諾就加個「魔鬼」兩字,《 MASK 》,翻成《摩登大聖》。有時,片名也是看懂電影的重要線索。

    像是《暴雨將至》,我覺得就是個誤導。給了更多事前的界定,可能就給了更多錯誤的訊息。那要翻成什麼呢?再怎麼改也只能改成「就要下雨」,好一點應該是「下雨之前」。太多形容只會使電影的主題更狹窄。而原名也可改成「Before the Rainbow」。

> -------------------------------------------------------------------------- <

發信人: HongJian.bbs@bbs.cis.nctu (虹  箭),     信區: movies
標  題: ●○ 暴雨將至 ○●----〝簡介〞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Wed Mar 29 15:37:08 1995)

    在電影海報上的介紹是「超越時空、超越種族,一個戰爭愛情故事。」在電影中的確有「愛情」,但真正能「超越」的卻不是「愛情」。

    由於內容有點複雜,我是在看第二遍時才搞懂一些細節,所以我先說明一下。

    電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巴爾幹半島,阿爾巴尼亞人及馬其頓人交接的地方,還有個立場中立的天主教堂。有一個阿爾巴尼亞女孩桑密拉被人看到她殺了一個馬其頓人,於是她逃到天主教堂一位年青的神父柯瑞的寢室躲藏,柯瑞神父後來收留了她。馬頓人也找到了天主教堂,一番的搜察後並沒有找到桑密拉。

    原本柯瑞也騙其他的神父說他沒看到任何的女孩,可是後來還是被長老發現。被發現後就決定要驅逐他走,於是柯瑞和桑密拉就一起逃走。兩人逃到了安全的地方後,決定將輾轉逃到倫敦,但就在此時被桑密拉的祖父找到他們,拆散了他們。

    第二部分則在倫敦,有關柯的叔叔亞歷的事,得注意的是,這一段強調了女人的乳房。

    第三部分則是亞歷回到老家馬其頓人的村莊,原本是不想理會他的親戚和村人如何處理和阿爾巴尼亞人的衝突;最後,還是出面干預了,結果他死了,不過卻讓桑密拉又回到柯瑞的身邊。

    我想,這部電影講的是「愛」,不只是狹隘的男女間的情愛,而是超越時空、跨越種族的愛。

    一些重要的線索是「時間不逝,圓圈不圓」( TIME NEVER DIES, ? 沒看到),「時局不好」,「以血還血」,阿爾巴尼亞人和馬其頓人的對立。 

> -------------------------------------------------------------------------- <

發信人: HongJian.bbs@bbs.cis.nctu (虹  箭),        信區: movies
標  題: ●○ 暴雨將至 ○●----〝我的看法〞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Wed Mar 29 15:33:14 1995)

  「愛」是這部電影的主題,那麼,是怎樣的愛呢?

    電影中,由「小愛」開始描寫,柯瑞與桑密拉的愛情;馬其頓人因族人被殺而同仇敵慨;阿爾巴尼亞人因知道將掀起戰爭而團結起來。天主教堂內長老與神父的觀念是「時間不逝,圓圈不圓」;馬其頓人和阿爾巴尼亞人則認為該「以血還血」。我想,看完電影後,應該瞭解「時間不逝,圓圈不圓」這句話。

    第二部分也是一些「愛」的事情,安與亞歷之間,安與她丈夫尼克之間。在計程車上,亞歷告訴安說他殺了人,他無助地抱著安,安也給他安慰,下了車,亞歷說要回老家馬其頓,安因為有事不能和他一起去,於是亞歷一個人走了,巧的是,在背後牆壁上也有塗鴨的標語,意思也是「時間不逝,圓圈不圓」。

    晚上,安和尼克約在餐見面。他們事前好像就有些誤會,然後安告訴尼克說她懷孕了,而且孩子是尼克的,尼克當然很高興。此時,餐廳的一位侍者和他的朋友起衝突,礙於工作期間,他只有忍著。好消息之後是個壞消息,安想如尼克離婚,雖然她還是愛著他。一旁的侍者和他的朋友衝突越來越大,最後他的朋友竟向餐廳內開槍,尼克也因而喪命。

    第三部分,亞歷像是成功地畏罪潛逃到馬其頓,並回到偏僻、以牧羊為生的村落。回到老家,一方面村人歡迎他回來,一方面村人被阿爾巴尼亞人殺害的緊張氣氛還持續著,可是亞歷不太想管這些。亞歷又去探望一位阿爾巴尼亞的老同學,像是舊情人。和她的父親聊著,悶熱的天氣像是快要下雨了。不過,除了她和她父親,其他人似乎都不歡迎他。

    晚上,想寫信給安,說出了他所謂的「殺人」。原來,他去某地方拍攝,之後,向一個軍人抱怨說沒有什麼剌激的,於是軍人就從牢房中拖出一名犯人,將他槍決給亞歷拍攝,然後問亞歷,夠刺激嗎?亞歷的良心愧疚,他覺得是他的攝影機殺了人。

    上一次的舊帳未清,如今又有一位村民被殺,而且還是他表弟,亞歷不懂和阿爾巴尼亞人爭什麼,非得打來打去的,可是其他人已經忍不住了,紛紛拿起槍要去做個了結,「讓阿爾巴尼亞人在草地上腐爛」。亞歷還是堅持不參戰,並和醫生討論該如何解決,心情煩躁的他,終於忍不住要抽煙了(先前他已戒煙)。晚上,他的老情人,阿爾巴尼亞的婦人出現在他房間,跟他說她的女兒桑密拉不見了,一定與這件事有關,而且希望亞歷不論如何能幫忙,不但是為了桑密拉,也是為了柴卓(柯瑞)。

    走後,亞歷再次拿出被槍決的照片,看了看,然後撕掉,下定決心。

    第二天,他走向牧羊場,在路上,看到有人正在辦喜事。他走進草房中,裏面守衛的人都還在睡,他輕易地走進去帶走桑密拉,此時他的表弟發覺了,阻止他,這時謎底似乎揭曉了,亞歷問了一句:「有什麼證據?」這時,大人便把責任推給小孩,回答道:「小孩子看見……」。真的嗎?我想那只他們報仇心切,隨便找的託詞罷了。那個小孩?村子那麼小,每家的小孩也都認得,要講証據,說出那個小孩來也是個人證呀!就算看到桑密拉出現在牧羊場附近,那也只是「出現」呀!所以,在片頭時說桑密拉殺人也值得懷疑。

    亞歷不理會他的表弟說那些不是道理的道理還是把桑密拉帶走,然後他的表弟逼急了說要開槍,亞歷還是不管,並說:「開槍,表弟」他的表弟實在很為難。此時,出現了一種最基本的人性,有人在他旁邊鼓吹、唆使、激他,使得原本他的態度愈來愈軟化,甚至可能不了了之,但被這麼一激,不得以強化了他的態度,說話更大聲了、對空鳴槍,但亞歷還是繼續走並說:「開槍,表弟,開槍。」最後,真的對他開槍。

    亞歷叫桑密拉快跑,而另一方面,大夥都愣住了,因為真的對亞歷開槍了。亞歷不支到地,他的表弟先過去看他,他還是對表弟說:「開槍,表弟。」

    我想,亞歷是想以行動告訴他的表弟及村人,不能因為個人的利益或一時的快意而傷害別人,就像他只想要一點刺激感卻讓一名囚犯被槍決。而所謂超越時空、跨越種族的,便是這種犧牲、奉獻、無私的愛。

    亞歷傷重死了,天空開始下雨。時局動盪、立場對峙的人間,能夠有犧牲、奉獻、無私的愛,猶如乾枯的大地有雨水的滋潤。雨後的大地,天空會有彩虹。

    逃走了的桑密拉跑向天主教堂。當鏡頭拍向天主教堂這邊時,竟然出現和片頭一模一樣的畫面,柯瑞正在種蕃茄(可能因為他們私奔不成,又回去當神父了),同樣一位長老過來告訴他:「那邊下雨了,是時候了。」同樣是他們兩人要離開的畫面,卻多出了一個桑密拉正要奔向柯瑞。

    就好像畫個圓圈,最後圓的終點與圓的起點連在一起,柯瑞和桑密拉有圓滿的結局,但卻犧牲了亞歷,所以「圓圈不圓。」

> -------------------------------------------------------------------------- <

發信人: HongJian.bbs@bbs.cis.nctu (虹  箭),         信區: movies
標  題: ●○ 暴雨將至 ○●----〝象徵〞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Wed Mar 29 15:32:14 1995)

    一開始柯瑞他發願不語,像是象徵著立場中立,誰要幫助就幫助誰,誰要保護就保護誰。一切靜默不語。

    前面說過,「時局不好」是個線索,不過不僅是指馬其頓。在拍攝倫敦時,雖然鏡頭跟著幾個演員走,可是只要到了街上,街上的情景就令人覺得亂轟轟的,一些工程車在施工,消防車在穿梭,就像是馬其頓的街頭有坦克車在巡邏般。種族的衝突、朋友間的爭執、北愛爾蘭的不安,都有一些相似之處,不單只是阿爾巴亞人及馬其頓人的事,這像是影射著這種動盪、對峙,是發生在世界各地。

    安的母親找安出來談話,她們在街上邊走邊談,經過一教堂,為何安會被教堂內傳出的聖歌吸引住?我想,應該是在這之前,她在整理一些照片,像是發生戰亂或饑荒地區的照片,每張照片都是一種悲哀,接著又是她母親找她談論著一些她覺得很煩的事,此時街上吵雜的聲音更令人覺得煩躁,能在這時聽見小孩唱詩歌清純的歌聲,的確能讓她停下來,休息一下。

    剛看第二部分的時候也覺得有點奇怪,沒事給人看女人乳房的照片,還讓安露出她的胸部,甚至當有人向餐廳內開槍時,一名被打死的侍者倒了下來,他的手又正好摸著安的胸部。說搧情,這種電影有什麼好搧的。女人的乳房象徵著什麼?我想,是母愛吧!「母愛」,不僅是一種愛的型式,也是一種愛的根源。在亞歷決定不惜犧牲生命,帶走桑密拉前,他也做錯過事,受良心的遣責,當時的愧疚,由安那裏得到了安慰,像是亞歷的愛由安那裏得到了母愛的充電,到了馬其頓,轉化為博愛,發揚光大。

    「圓圈不圓」到底是什麼意思?實在不好講,太抽象了,而且我也不太懂,像是當成全了一個圓,就得在其他的地方付出代價,於是,說圓又不圓。

    「時間不逝」,這個我更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 -------------------------------------------------------------------------- <

發信人: HongJian.bbs@bbs.cis.nctu (虹  箭),         信區: movies
標  題: ●○ 暴雨將至 ○●----〝總結〞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Wed Mar 29 15:33:17 1995)

    故事雖然發生在馬其頓及倫敦,依導演的意思,應該是發生在世界各地吧!

    很多人都知道為自己好,為自己所屬的團體好,把好的留給自己人,對自己或自己人所做的一些行為也頗能包容;但對別人、外人呢?「以血還血」。如此,便造成了競爭、爭奪、甚至是戰爭。單就個人來說,和自己喜歡的人接觸、交往、產生友誼,和自己起衝突,不喜歡的人就不交往、排斥;所以,彼此喜歡的人就在一起,不喜歡的人就愈來愈疏離,結果是,在人群中漸漸形成了壁壘,將人分成一群一群的,在一群人中,彼此還算「相親相愛」,對其他人則不然。於是,這世上就需要一種能夠跨越所有壁壘的「大愛」串連起所有的「小愛」。

    即使是宗教團體,弟兄與弟兄間、道清與道清間、同修與同修間,彼此情感甚好,但有些的團體仍指責其他教派、其他仰如何如何。我指的不是針對一些神祕教派,而一些名門正宗有時也會如此。於是,只想到自己的,並非只有阿爾巴尼亞人及馬其頓人。瘋人院也不僅只在馬其頓,每個人都會發瘋。

    這使我想到我們的二二八事件,及本省人與外省人的融合。這一事件與這部電影所說的無關,純粹是國民黨逼人太甚、逼人造反,他們的道歉就像黃大洲在「選舉前」發生火災燒死人才掉眼淚一般,道歉只是在作秀,是別人逼他們道歉的,所有紀念碑、公園是用納稅人的錢蓋的,他們做了什麼?只要能繼續執政,做什麼都好,還不忘在紀念會上發表一下政見。他們多的是「營造氣氛」的人才。

    看完這部電影,身為台灣人的我,還是勉強原諒一下他們好了。
    也許你正打算找某某同學算帳吧!心裏正盤算著如何讓他難堪。

    我覺得,《暴雨將至》中文版的主題曲老早就寫好了。如果看完電影還是不懂「時間不逝」是什麼意思,也許可以在歌詞中找到答案。

    Because of you

    就要下雨                      今天將是一個憂鬱的天氣
    但我知道雨後會天晴            因為我相信陽光就像我信任你
    你看烏雲已散去                陽光再度照映綠草地
    你看那彩虹                    像夢一樣直達到天際
    我不知道人間的事有多少永恆不逾
    我不知道人間的路有多少曲折崎嶇
    只知道愛像陽光給我溫暖不分四季
    Because of you

> -------------------------------------------------------------------------- <

發信人: HongJian.bbs@bbs.cis.nctu (虹  箭),      信區: movies
標  題: ●○ 暴雨將至 ○●----〝後記〞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Wed Mar 29 15:33:29 1995)

    當然,我怎麼可能說的完呢?還是有很多問題呀!

    到底是誰殺了馬其頓人呢?我想應該不是桑密拉,反倒像是她哥哥。她哥哥仇外的心理實在太強了。

    雖然馬其頓人和阿爾巴尼亞人各自都很保護自己人,但都發生了對自己人開槍的事件,像這種的「同胞愛」,該如何解釋呢?

    也許還有很多我沒注意到的吧!
    對於片中一些不合邏輯的小地方,就免為其難的接受吧!

> -------------------------------------------------------------------------- <

發信人: wisconsin.bbs@bbs.nccu (來到小鎮的亞玆別),        信區: movies
標  題: 鮮血與仇恨的戰爭--我看"暴雨將至
發信站: 醉夢溪畔 [政大計中] (Fri Mar 31 17:45:31 1995)

以鮮血成就人類貪婪的戰爭--談「暴雨將至」by 小威

燥熱的午後,天空響著悶雷。
乾燥的土地上牲畜寂靜地走著,牧羊人與農人各自忙碌。

在這狀似平和,面臨地中海的南歐小國裡,殘忍的戰爭卻扭曲了人性,使親人朋友以血還血, 用死亡來銘刻他們的「理想」,if there is any。

巴爾幹半島的殺戮繼續進行著。而沒有人清楚明白是為了什麼。

最近看「從柏林到耶路撒冷」(時報出版),作者 Thomas Friedman 曾任紐約時報駐中東記者。他親眼目睹中東地區幾個主要的交戰派系,以宗教和種族劃分界線,彼此進行殘酷的虐殺。許多年輕人在明白教派與階級彼此之間的世仇之前,就糊裡糊塗扛著槍桿上了戰場,以天真近乎憨傻的勇氣和他們的「敵人」進行殊死戰。

然而,真正的敵人卻不見得是與他們不同語言、不同宗教或是支持不同政治領袖的其他人。中東有十八個主要的種族,四五個以上主要的宗教派系。許多政治領袖以聳動的語言煽動族人,卻大搞國際政治,不分政治與經濟資源。他們貪婪而戀棧權力,卻利用百姓強烈的族群意識,落得他們持續生活在戰爭的恐懼中,卻一心巴望遙不可及的和平到來。

南斯拉夫的戰爭似乎也是如此。最近一年來三個以宗教信仰和種族劃分的「國族」, 天天佔據了報紙與電視的頭條。 如果你常常看 CNN國際台,波士尼亞和賽拉耶佛民兵的激烈戰爭報導,每三十分鐘就會規律地出現一次。弔軌的是,許多記者卻因為報導巴爾幹半島上悲慘的故事而獲得新聞採訪大獎。連Benetton服飾都要拿戰士的血衣來大作廣告。戰爭一方面製造恐懼與痛苦,卻也成就了許多幸運的記者甚至廣告創意者,讓他們身價百倍?

也許是對於「暴雨將至」有著不切實際的期望吧?我並不像一些朋友那麼的喜歡這部電影(雖然我必須要承認導演運鏡的圓熟,充分運用美國電影教育的訓練,將南歐民族風情發揮地淋漓盡致。),導演在片中運用了大量的 close-up 來刻劃主角心裡的掙扎,讓我覺得他有點刻意的煽情,彷彿要擠壓許多觀眾的情感似的。

比如說,夜色來臨時大得有點離譜,彷彿逼近山巒的月亮,在屋頂上被阿達的米特亂槍打死的貓,有些鏡頭停留在表弟彈孔累累的肥大肚皮,或是中彈面臨死亡,卻仍抽續地抖動身軀的少女臉上,在倫敦被不明酒客亂槍打死的尼克, 以駭人地,被炸掉眼睛的臉孔空洞地朝上...... 在在令人覺得不忍。

在血跡斑斑的屍體上,我們看到無辜的百姓喪命,僥倖生還者則慌亂地逃到鄰國,尋求政治庇護。這兩年來鄰近巴爾幹半島的國家深深為難民潮所苦,而國際政治詭譎多變,誰也說不準,這些政客的下一步是什麼?而聯合國和平部隊到底是來維持和平,還是如同片中所言,俟血腥衝突結束之後,再姍姍遲來--收屍?

「暴雨將至」的導演鋪陳了三段彼此相連,令人悲歎的情感故事。年輕教士因藏匿鄰族女孩被迫還俗,得過普立茲獎的攝影記者以贖罪和奉獻的精神回到家鄉,卻死於自己表弟的槍下。在倫敦的尼克前一刻才知道感情不睦的妻子懷孕,狂喜之際卻發現妻子決定離開他,最後卻莫名其妙死於亂槍下。

片尾,空氣中瀰漫著濕氣與草味,山坡上羊群緩慢地向羊圈移動。要下雨了。雨來了,沖得掉愚蠢人類的仇恨與鮮血嗎?

> -------------------------------------------------------------------------- <

發信人: iktsaur.bbs@csie.nctu (Dick),         信區: movies
標  題: 我看【暴雨將至】
發信站: 交大資工鳳凰城資訊站 (Sun Apr  9 15:12:25 1995)

對於片中三段的時間上的順序還不是很清楚,但是我有一些想法: 未什麼三段會以 word , face , image 為題?我想這三者合起來就構成報導,那個得到普立茲獎的涉影師所賴以為生的報導!時間不逝,圓圈不圓。世上的流血事件一直循環不已,馬其頓與阿爾巴尼亞人五世紀以來的鮮血。沒有人會想出來調解,但卻有人不斷的強調不斷的想要殺人。

看到那攝影師再波士尼亞,為求報導的刺激,聳動。向軍人訴說沒刺激,軍人卻馬上殺一個囚犯給他一個刺激的報導。影像越來越讓讀者冷感,不得不越來越要尋找刺激的影像。face 段中的女主角,可能看了許許多多戰場上死傷的人的臉,也可能麻痺了’O當你身邊的人死亡時。看到是同樣是死者的臉,但是那死者是親人啊!這種傷痛能從報導中感同身受嗎!

image 段中,攝影師因覺的他的攝影機殺了人,心灰意冷,想回鄉去終老。但是卻發現族人與阿爾巴尼亞族的回教徒衝突比他離家時更強烈,連去看舊情人都不受歡迎。那些鼓噪所謂民族主義的人,非常強調五世紀以來的鮮血云云,那個鼓動的人要拿槍給他叫他去一起對抗殺他們族人的阿爾巴尼亞人,他拒絕。卻看到鼓動的人把槍拿給原本在一旁瑟縮的年輕人,轉眼間又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投入。這是多另人喪氣啊!

而所謂的殺人兇手又是誰?那個女孩?為了消弭仇恨,攝影師挺身卻被自己族人殺死。逃走的女孩要與小神父走時也被自己的哥哥殺了,這些所謂的仇恨,怎麼來的?殺人的都是自己的族人,仇恨卻怪到對方去。想要出來消弭誤會的人沒成功,圓圈畫不圓;三段式表是一直循環不停,時間永不停。

這些是我的看法,不過對於雨代表什麼,我還是不清楚。
--
  我們靈魂的最深處不應被世上的苦難所催毀,
      但也不必用某種完美的哲學來武裝它。
                            赫曼‧赫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