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 The Return


發信人: Pixy4.bbs@bbs.kimo.com.tw (Never Say Die.),    看板: movie
標  題: 好像沒什麼人知道的[歸鄉]
發信站: Yahoo!奇摩大摩域 (Fri Jul  9 18:45:41 2004)

一值都沒看到關於這部片的介紹...但昨天看到一篇關於 金馬獎執委會秘書長 /
王清華寫的影評    才知道這是去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    也得了很多獎..
看起來好像很不錯.... 節錄一小段在網路上看到的..看起來很吸引人咧..

"簡潔就是力量,這正是【歸鄉】導演安德烈薩今塞夫在這部影片中,
所強烈展現的企圖與風格。透過簡單的人物和對白,以及簡約的寓意與畫面,
為觀賞者帶來了巨大的震懾悸動,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映象的魅力是足以
如此的撼動人心。

我們很難為這部影片去做一種界定:它有許多驚悚的場面,
但它絕不是一部驚悚電影;它或許反映了親子關係或父性威權下的叛逆,
但又絕不是一部探討親情的作品。

13歲小男孩的淚水中,有各種複雜的情緒,當他身藏利刃,眼露兇光,
準備必要時殺死他父親時,很難想像他就是片首那個不敢從高台上跳水,
寧願被同伴嘲笑而躲在母親懷中痛哭的同一個男孩。"

> -------------------------------------------------------------------------- <

發信人: walt.bbs@bbs.cs.nccu.edu.tw (爆爆爆..天空爆炸....),    看板: movie
標  題: [情報]俄羅斯導演首部作品《歸鄉》  勇奪威尼斯金獅獎
發信站: 政大資科貓空行館 (Sat Jul 10 10:54:29 2004)

《歸鄉》(The Return)為俄羅斯新秀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首部長片,在去年威尼斯影展一鳴驚人,擊敗貝托魯奇等名家,贏得最佳電影金獅獎與最佳新人導演獎。這更是自一九六二年塔可夫斯基獲獎以來,再次由俄籍導演奪得此項殊榮。此片更囊括棕櫚泉影展國際影評人大獎(FIPRESCI)、歐洲電影大獎、法國凱撒大獎最佳外語片等逾廿個獎項,同時獲金球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安德烈薩今塞夫生於一九六四年,一九九O年畢業於莫斯科國立戲劇大學,主修表演,曾參與多部電視電影與連續劇導演的工作。二OOO年,開拍《歸鄉》。影片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十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突然歸來的故事。不同於以往父子親情的刻畫手法,《歸鄉》由簡潔、大膽的畫面,帶領觀眾觸及了親子關係裡神秘與無法捉摸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該片飾演弟弟一角的杜布朗拉沃夫,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年紀雖只有十四歲,但已參與過三部電影的演出。在《歸》片裡,成熟洗煉、富有爆發力。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表示,他會要求演員們不要將角色演繹得太過天真無邪、不諳世事,容許他們將自己的性格帶入角色之中,甚至說出生活化的對白。

而《歸鄉》也不單只是想呈現父與子的故事,是試著以寓言的方式,透露出人生的處境。觀眾只要依循這個方向欣賞,即能看出真正的意思。

> -------------------------------------------------------------------------- <

發信人: walt.bbs@bbs.cs.nccu.edu.tw (爆爆爆..天空爆炸....),    看板: movie
標  題: [情報]俄羅斯電影《歸鄉》小童星不幸溺斃
發信站: 政大資科貓空行館 (Sat Jul 10 10:56:48 2004)

去年威尼斯影展獲得最高榮譽金獅獎的歸鄉,在片中飾演哥哥的弗拉迪米爾加林表現出色,卻在片子殺青後一個月,意外溺斃,未能與劇組一同分享得獎的喜悅。

籌拍此片之時,導演安德烈薩今塞夫花了六個月時間,於首都莫斯科及聖彼德堡進行多次遴選,十五歲的弗拉迪米爾加林就是六百個應徵者中,唯一獲得青睞的男孩。加林是當地戲劇界的明日之星,準備修讀有關聲樂的課程,並立志要成為一位歌劇演員。

在電影的開場,需要加林從高台跳進湖中,畏水的他仍堅持親身上陣,其專業精神令導演深受感動。去年六月,加林到聖彼德堡一個湖遊玩,再次在友人面前表演跳水時發生意外,不幸遇溺身亡。而他出事當日,正是《歸》片開鏡的一周年,地點就正位於加林拍攝高台跳水的湖泊附近。

導演安德烈薩今塞夫在去年領獎之時表示,要將這座獎獻給片中不幸意外過世的小男主角。這一事件也使得這部深含寓意的電影,更添神秘與悲傷。

> -------------------------------------------------------------------------- <

發信人: walt.bbs@bbs.cs.nccu.edu.tw (爆爆爆..天空爆炸....),    看板: movie
標  題: [新聞] 騎金獅「歸鄉」 一畫面一故事
發信站: 政大資科貓空行館 (Thu Jul 15 02:59:35 2004)

   想到俄羅斯導演,影迷能數出來的,可能沒幾個。除了「創世紀」、「父子迷情」的蘇古諾夫,「烈日灼身」、「西伯利亞情人」的尼基塔米亥柯夫之外,去年在威尼斯一戰成名的安德烈薩今塞夫,將是日後最值得期待的俄羅斯新秀。

   薩今塞夫以前都忙著電視電影製作,直到去年才交出個人首部劇情長片「歸鄉」,並在多項國際影展獲得好評,除獲威尼斯最佳影片金獅獎外,也奪下歐洲電影獎的年度潛力導演、美國棕櫚泉電影節最佳外語片與國際影評人獎。

   薩今塞夫對於媒體訪問向來低調,日前在多倫多電影節時難得受訪,以下是訪談紀要:

   肢體語言 勝過對白

  問:你的影片如此沉靜華美,受哪些導演影響或是喜歡哪些導演呢?

  答:我喜歡法國名導布烈松、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柏格曼、日本
       電影大師黑澤明、塔科夫斯基這些人。不過,默片導演葛里菲斯
       (D.W.Griffith)真是大師中的大師吧,他的畫面就是故事。

  問:你上述提及的導演們,他們的作品都足夠做為影像美學的標準,
       你是否在片中也用相同的美學理念,讓電影發揮特色,使其有別
       於繪畫或小說、劇場?

  答:我想影片故事本質最重要,肢體語言比對白還重要。我認為電影
       是一項視覺藝術,導演必須重視整部片的氛圍與情境,這也是我
       認為影片最獨特之處,一部影片若去除對話後,還能令人著迷,
       那就是一部最傑出的作品。

  從何處來 回何處去

  問:你的影片有種超現實的感覺,帶著冷酷無情的色調,特別是劇中
       兩位小男孩與久違的父親重逢時,看起來彷彿三人是一種無言的
       對立。你自己怎麼看他們三人間的故事?

  答:的確整部片瀰漫著一股超現實,猶如幽靈般的景致,像父親把小
       兒子硬留在橋上,要他自己釣魚那段,還有霧包圍著那小孩。以
       及片頭小男孩為了想當一個眾人口中的男子漢,必須從高台往湖
       水裡跳,這些描繪男孩間的場景,你可以看得出來,這些鏡頭移
       位是相當不可思議的。

      片中主旨就是「歸鄉」,我強調事物的自然循環,人的一生中就
       是循環的典型,人從母體在羊水被包圍,和片頭小男孩跳入湖內
       的動作十分相似,片末死去的父親遺體隨著海浪漂走,歸回大海,
       就是象徵人從自然而來,最終回歸自然。

      片名「歸鄉」(The Return)中指涉的Return,其實是有兩種意涵。

 〔記者李光爵╱綜合報導〕

> -------------------------------------------------------------------------- <

發信人: degennes.bbs@bbs.cs.nthu.edu.tw (隨便),     看板: movie
標  題: 『歸鄉』(The Return)
發信站: 清華資訊(楓橋驛站) (Sat Jul 10 10:50:40 2004)

由於知道『歸鄉』在台灣要上演了    所以來幫他打打廣告
原文『大家都叫安得烈』與圖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degennes

作為一個影迷而言,2003真是幸福的一年。有許久不見的德國電影『再見列寧』,來自土耳其的新驚喜『遠方』,以及北野武充滿創意的新作『座頭市』,不過,最大最大的意外,還是在於俄羅斯電影『歸鄉』(Vozvrashcheniye)(美譯:The Return)的出現(註一)。

1962年,塔可夫斯基在威尼斯影展,以他的首部劇長片『伊凡的少年時代』得到金獅獎。41年之後,在俄國電影沈靜了一段時間之後,去年競爭激烈的作品中,宿命般地,又出現了一位以首部作品就奪得首獎的俄國導演,安得烈˙薩金塞夫(Andrei Zvyagintsev)(註二)。在這樣的背景,加上『歸鄉』實在是拍的精彩,我們會很自然的認為,或是期待薩金塞夫會成為下一個塔可夫斯基。

『歸鄉』的故事是關於一個離家12年,迷一般的父親,某天突然回來之後,與兩兄弟所參與的的一段旅程。雖然表面上只是一個簡單父子故事,整部電影也幾乎簡化到剩下三個角色而已(父親和兩兄弟),但是薩金塞夫實在是太會說故事,迫使你的呼吸只能和電影的節奏同步。直到最後的結局出現,你才會發現導演的真正用意。你可以說他用了一個非常精緻而複雜的方式,說了一個簡單的故事。

或者是用了一個單純的方法,說了一個複雜的故事。就像薩金塞夫自己說的:『我想拍的是一部以神話的體裁,來訴說人類生活的作品。』你可以說這是一部親情電影,懸疑電影,公路電影,成長電影,寫實電影,超寫實電影或者只是一部純粹的好電影。這部作品了不起的地方也就在於,這種多層次感的成功營造。

另外,攝影師 Mikhail Krichman的功勞也很大,他利用俄羅斯那種廣大無際的曠野自然,製造出了那種類似夢境中的真實感,再加上 Andrei Dergache帶點現代風味的適切配樂,成功地替薩金塞夫營造出了地球上的『神話故事』場景。三個演員 Ivan Dobronravov(弟弟),Vladimir Garin(哥哥)(註三)和 Konstantin Lavronenko(父親)的演出,當然也是非常精彩。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人和導演一樣,幾乎都是第一次參與劇情長片的工作。雖說只是第一部電影,不過薩金塞夫也已經39歲了,可以想像要有多麼大的勇氣和機緣,才能拍出這樣的一部電影。

很多人會很自然地,因為同樣來自俄國,都叫做安得烈(註四),而且還都以處女作得到金獅,而將薩金塞夫的這部『歸鄉』,和塔可夫斯基的『鏡子』拿來類比,只因為表面上一部是關於父子,另一部則是關於母子。但是我覺得這樣並不是完全正確,就好像,硬把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拿去和小津的電影送作堆一樣。

除了電影裡面那種特殊的俄式抒情和偏緩慢的運鏡之外,兩著並不相似。『歸鄉』將所有的形式和技巧降到最低,以致於情緒的感染是非常直接的。『鏡子』則還有一些新聞拼貼和單色濾鏡的使用,甚至還有一些『特效』,而且情緒是建立在比較誨澀不明的記憶之上,所以並沒有那麼直接。不過當然,兩者都是沒有疑問的好作品。

安得烈˙薩金塞夫的『歸鄉』決不是一部深澳難懂得電影,但也並不是那種可以闔家觀賞的輕鬆小品,如果願意敞開心胸嘗試看看的話,這是一個屬於我們的好機會,去親眼見證一個重要新導演的誕生。錯過這一次的話,說不定又要再等另外一個41年了。

註一:看過電影之後,你會發現中文的譯名『歸鄉』並不是太恰當,比較切題的應該就是『歸去』,關於這點我有問我的白俄羅斯同學,確定了『vozvrashcheniye』這個字的意思單純就是『return』,可以是形容所有的東西,不只是『歸鄉』而已,不過,『歸去』似乎少了那麼一分迷濛的美感吧。

註二:關於薩金塞夫的資料並不多,可以去電影的官方網站看看,作的還蠻好的。
http://www.lhp.com.sg/thereturn/index.html
另外,我的同學告訴我 Zvyagintsev 的正確發音是有點『彈舌音』的,所以『柴金塞夫』會比較接近,不過也沒好到哪去。

註三:之前為了不願模糊焦點,直到去年威尼斯的頒獎典禮上,導演終於告訴大家,飾演哥哥的Vladimir Garin由於意外溺水,在電影完成不久後便過世了。

註四:不管是安得烈˙塔可夫斯基,安得烈˙米開可夫-岡查洛夫斯基(Andrei Mikhalkov-Konchalovsky),安得烈˙薩金塞夫,甚至是安得烈˙盧布列夫(Andrei Rublyov),可能是在俄羅斯,要當藝術家好像都『規定』要叫安得烈才行吧。

> -------------------------------------------------------------------------- <

發信人: ichbin.bbs@cia.hinet.net (真幸運),     看板: movie
標  題: 超好看的《歸鄉》
發信站: 中央情報局 (Sat Oct 16 21:12:36 2004)

看完後有一股不吐不快的感動  

故事從一面灰色的湖水展開,一群比拚膽量的孩子站在高台上輪流往湖裡跳,當一伙人一個個都跳下水、爬上岸、穿好衣服準備回家時,弟弟伊凡卻兀自縮在高台上不敢跳下來。伊凡的退卻使他淪為玩伴及哥哥口中的膽小鬼,獨自縮在高台上的他最後是在心焦的母親安慰下,才偷偷從高台上爬下來。

隔天,伊凡發現他的怯懦讓他無法融入玩伴的遊戲時,他與哥哥安德烈打鬧了起來,激烈的打鬥扯破了襯衫、劃破了嘴唇。就在兩人跑回家向母親告狀的同時,兩兄弟卻從母親口中得知他們十二年不見的父親回來了,好奇的兩人站在臥房外,看到了平日只能從舊相片才能看到的親生父親,但是此時一臉鬍渣的父親蓋著被子、赤裸著上身、靜靜地躺在床上,這樣的景像似乎又有點不太真實。

父子三人日後的相處與衝突,構成了這部金獅獎得獎作品”The Return”。乍然驟到的父親所帶來的不是對兒子的呵護與寵愛,雖然他開車帶著兩個兒子展開一趟釣魚之旅,但途中父子三人的關係卻是衝突的。例如,父親對講話語句及餐桌禮儀上的要求,青少年恐嚇取財、絮絮叨叨的伊凡被獨自留在橋上淋雨、車輪陷入泥沼的橋段、兄弟倆釣魚晚歸錯過與父親約定的時辰等,這些細緻刻畫的故事所呈現的父親形象雖然都是巍巍然不可侵犯,但卻也是粗暴、獨斷、訴諸力量與恫嚇的威權父親形象。

是的,這是一部關於父親的電影。十二年後突然歸來的父親只能稍做停留,他該如何選擇給予兒子什麼樣的父愛或是教育?父親在旅程中對兒子的粗暴態度看似不合常理,但片末兩兄弟在車子前座發現的母子三人合照證明了父親對家庭的掛念。因此,或許是父親急欲在這短暫的時間填補空白了十二年的父子教育,以致所有發生的故事都顯得不合常理。

少年恐嚇取財的橋段裡,父親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式的報復行動讓倆兄弟不知所措;車子在大雨中陷入泥濘凹地的橋段裡,父親不耐煩的「用手做」「我只做給你看一次」的親身教育讓年紀還小、力氣尚幼的兄弟吃足苦頭。這些感覺非常不真實的父親形象,的確讓伊凡懷疑父親的真實性,他不僅懷疑眼前這位根本談不上和藹可親的人就是父親,甚至還懷疑他是殺人犯,還揚言「如果他敢動我,我就要殺了他」。

“The Return”真是一部描繪深刻的心理驚悚片,它將兒子對父親渴望與畏懼兼而有之的矛盾情感傳達的相當豐富。當父親缺席了十二年之後要帶兒子釣魚時,興奮的兒子還轉頭問母親「這是不是真的」;但是當父親動不動就粗聲厲語甚至動手教訓時,兒子在身體上雖然只能默默承受,但心理上早已萌生反抗之意。

這股反抗之意在小島上三人準備搭船回家時掀起了第一波的高潮,父親對兄弟倆逾時未歸極為憤怒,但父親只將怒氣發在戴有手表的哥哥安德烈身上,安德烈相較於弟弟的服從個性只質疑為什麼不打晚歸的始作俑者伊凡,而反抗性較強的弟弟伊凡看到哥哥被打之後,則激動的拿起刀子對著父親哭吼「我恨你。如果你不是那麼可惡,我會愛你的!」這幅劍拔弩張的畫面讓父子三人間原本就衝突的關係在一瞬間爆發。

怒不可抑的伊凡後來爬上高台,即使他有懼高症,但他仍發了狂似的往上爬,心急的父親擔憂伊凡的安危,於是從高台的外緣企圖爬上頂層安撫伊凡,這幕畫面驚心動魄的程度絲毫不輸伊凡持刀與父親相向,而其結果更是劇力萬鈞的安排父親摔死,何其壯烈的慘劇!

故事從一面灰色的湖水展開,隨即也將從一面灰色的湖水畫下句點,片首和片尾竟有如此精妙的安排。片首的伊凡站上高台,由母親安撫他下來;片尾的伊凡再度站上高台,由父親試圖安撫他下來。片首兄弟兩人在門外第一眼看著在床上沈睡中的父親;片尾兄弟兩人卻在河岸最後一眼看著在船上永遠沈睡的父親。首尾遙相呼應,岸邊還可聽見倆兄弟淒厲高喊著「爸爸」,如此狠心的結局將劇情張力推至最高點。

“The Return”最後回家的只有兄弟兩人,但身上卻流露出一股從父親身上學習而來的力量──安德烈以樹枝為拖板拉著父親的遺體前進,彷彿可看出車輪陷於泥沼的畫面;伊凡持刀威嚇父親的鏡頭,似乎可從父親抓來搶錢包的少年並要求兩個兒子上前報復的橋段看出端倪;片末車上的安德烈要弟弟脫下濕掉的鞋子,然後踩著油門前往回家的路上,他身上更流露出父親的影子。

“The Return”是一部關於兒子如何從對母親的依賴轉變到從父親身上學習成為男人的父權電影,這是一段教人心碎且震憾的父子關係與教育,從片頭如同喪鐘般不祥的配樂,到橫貫全片始終如一的陰晴未定天氣,最後再到片尾急轉直下的死訊,隱隱然籠罩全片的弒父情結終於成真,但兄弟兩在岸邊對父親的聲聲呼喚以及身上所透露的成熟,卻諷刺地傳達出父親形象對「男孩學習成為男人」教育上的重要性,以及兒子對父親既反抗又渴望的矛盾心理。

“The Return”在心理學上的刻畫極為成功,整部片就是一部兒子逆父及弒父的心理情結,安排讓父親失足墜地不僅巧妙避開了弒父的逆倫行為,這段兒子間接害死父親的情節更凸顯父愛子、子其實也愛父的矛盾關係。

片末始終沒有掀開的保險箱隨著父親遺體沈入水底,也讓父親的神秘形象得以保持(找保險箱的橋段也揭示了男人與男孩的不同,父親在木屋中是尋求保險箱,兒子在木屋中卻是尋找釣魚用的蟲餌)。而且本片在驚悚的劇情之外,取鏡構圖及配樂亦相當稱職的營造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不安氣氛,堪稱是父子關係版的《天才雷普利》,驚悚程度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