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缸 The Jar


發信人: bmet.bbs@bbs.cs.nthu.edu.tw (牛頭犬),        看板: movies
標  題: §破《水缸》的啟示§
發信站: 清華資訊(楓橋驛站) (Sat Sep 11 00:17:37 1999)

當然,這不是什麼「司馬光打破缸」的小故事大啟示。

我一直覺得「啟示」這個詞是極端做作而且噁心的,不過就我在看了第一屆真善美影展作品《水缸》後的心情震盪來說,用受到啟示來形容,應該還不算誇大其詞。因為這部極其簡單的伊朗電影,不但在內容上的豐實與鋪陳上的技巧精彩得出人意料,而它在形式上與結構上的簡潔單純,更讓許許多多以精細巧思佈局、刻意營造氣氛的矯情電影顯得不足,讓我體驗到許久未在電影中感受到的純粹娛樂與感動。

廢話總是太多!今年從暑假開始到現在暑假快結束了,三個月不到,竟然就看了三部伊朗片《蘋果》、《天堂的孩子》、《水缸》,有趣的是,這三部伊朗片雖然分別屬於三個不同導演的作品,不過卻實在是神似到了極點:都是拿一個看似瑣細單純的小事件,吸納作者的社會觀察以及人性體會,而充實成一個具濃厚人文素養的電影作品。

而就這三部電影的出色與驚人性來說,顯現出這種小故事大關懷的庶民電影,已成為伊朗電影界最龐大的勢力(看過馬克馬巴夫的電影後才知道伊朗還有別種類型的電影),也成為伊朗在世界影壇中最獨特的名產。

《水缸》的事件也夠單純了。講的只是七○年代一個沙漠小村落學校裡,供學生飲水的水缸出現了裂痕,老師、學生與村民們尋求補救的過程。這麼一個毫不起眼的故事,拍成短片都嫌單薄乏味,何況是要延展成八十多分鐘的劇情,不過這部片神奇之處就在此,從一開始讓人看了都發涼的浩瀚沙漠畫面,接著就出現了小學生們圍在水缸邊搶喝水的景況,學校裡唯一的老師出來平息紛亂,看著一個個小孩極迫切又渴望地大口大口吞著水。

此時,「水缸」所象徵的生存需求意義根本就無需多言,於是一當發現水缸破裂時,那種非常直接而單純的戲劇張力也就能輕易地征服了觀眾。而就是這種簡單、絲毫不拐彎抹角的戲劇魅力,讓看電影的旁觀者不由自主地會產生認同感與同理心,被那離我們的生活遙遠到不可思議地步的情節發展,緊緊地扣住目光,著了魔似地隨之情緒波瀾震盪。

《水缸》對於情緒上拿捏的精準神奇,簡直到了有些詭異的地步。它並非讓觀眾將認同情緒投注到特定的角色身上,而是無論當鏡頭中心轉移到那個人物,觀眾就會掉進那個人物的情緒中,從一開始發現破缸的焦急老師,而後是被懷疑打破缸的學生,接著轉到那個會修破缸的家長,然後又跳進那家的孩子...你會發現,這些樸直得可愛極了的小人物,都能勾動你心裡某些曾經有過的感受,而訝異到那情緒的真實,像是探到你的心底似的。

然後,劇情又一轉,由於老師要求學生們回家準備些修補缸的材料(石灰、水泥與「蛋」),「連吃的蛋都沒有了,那來的蛋帶去學校呀?」家長們說,物質的缺乏與思想的單純,《水缸》的視野開始轉進整個村子裡,去觀察一個孤立小社會的內在環境,探勘另一種集體性的思想情緒。

當水缸的修補宣告失敗,小孩們到溪邊喝水差點溺斃,一個雞婆熱心的家長決定向全村募款買新水缸,在一點點的巧合與惡意的碰撞下,村子裡散佈起謠言,鬧得老師氣忿地想放棄。此時,整部作品又展現出一種「自給自足型小鎮」的特有氣味,把那種氛圍之下人們既單純無知又幼稚殘忍的特質,還有他們能夠自我調適而修復殘缺的機能,描繪得有趣又深入極了。「水缸事件」不僅擴展成一個具體的社會縮影,也深扎入群眾的人性心理,天啊!這不是不可思議嗎?

《水缸》以簡單直接的鋪陳,完全不見刻意的設計與安排,渾然天成地將事件吸取進豐沛的人文觀察,給予厚實的質感。而更讓人驚奇的是,單純如行雲流水的劇情發展,竟也能凝聚出扣人心弦的戲劇張力,引人牽腸掛肚,當最後老師在村民與學生們的苦求與簇擁下留了下來,沙漠遠景中,負著使命的男孩也不負眾望地帶回了新水缸,相信我,那種激動又滿足的情緒,你可能看了上百部片也不見的能碰上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