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記》網友討論-2


發信人: s4.bbs@wretch.twbbs.org (政小四),         看板: movie
標  題: 暴露民粹的可怕──《受難記:最後的激情》
發信站: 無名小站 (Wed Mar 31 23:06:49 2004)

  《受難記:最後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2004) 以簡單、直線的方式,為觀眾完整地呈現了一場虐待與酷刑。吐唾污衊、拳打腳踢、棍棒伺候、釘刺鞭打,乃至於最後的釘十字架,一一鉅細靡遺映入觀眾眼簾。

  當然,本片並不是要滿足悅虐戀者(s/m) 的性慾,也不是要撩撥人們心中虐殺他人的負向快感。透過莊嚴的音樂、耶穌的不畏折磨、瑪麗亞的一路忍悲尾隨,本片精心烘托出一股神聖肅穆氛圍,企圖要讓觀眾接受為世人受罪的耶穌的偉大感召。

  在傳教之外,我倒認為《受難記:最後的激情》的可貴之處,在於血淋淋地暴露?民粹的可怕。如電影所示,法利賽領袖為了維持權炳在握,煽動人們對於耶穌的仇恨情結。這些恨火中燒的人群,集結成一股不問黑白、只論敵我的妒恨民粹力量,不但要置耶穌於死地,更要以十字架酷刑加諸其身。這顯示出人心有其欲除異端而後快的黑暗面,正好受奪權者所利用。

  耶穌死亡後,上帝之淚造成風暴地震,似乎是忠於聖經的本片為觀眾所提供的復仇快感:哦哦!這些欺負耶穌的惡人終於要受上帝懲罰了!然而一陣天搖地動後,虐殺耶穌的惡人仍舊存活,暗示了本片將救贖與正義指向末世審判與上帝降臨。

  但在上帝來臨前,面對不公不義,我們是否就只能耽溺於人子之愛,讓自己持續忍受弱勢地位?難道這不會產生弱者的妒恨情結,將壓迫者、異教者、異己他者視為邪惡撒旦代言人,從而不時引爆另一場消滅異端的不公不義不定時炸彈?史上接連不斷的殺害猶太人,豈不是與虐殺耶穌一般地不公不義?於是,我認為,尼采所宣示的主動而凱旋式的?擊、以批判力量來戳破煽動家的仇恨語言與政治權謀,比起等候世界末日,可能還比較實際一點,更能免於另一場報復與妒恨的浩劫。

  《受難記:最後的激情》自拍攝伊始,即引發爭議,被認為有煽動反猶太民粹情緒的意圖。導演梅爾吉勃遜面對批評,強調本片是一部關於信望愛與寬恕的電影。然而,在不信上帝就得下地獄的基督教義下,異端他者被妒恨排斥一如耶穌被當時法利賽人妒恨虐殺。於是,本片所謂的寬恕性質,終究得加上信上帝的但書,成為弔詭的不寬恕的寬恕。

政小四 93/3/30〈暴露民粹的可怕──《受難記:最後的激情》〉
http://www.wretch.twbbs.org/blog/s4&article_id=111972

> -------------------------------------------------------------------------- <

發信人: soar@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受難記
發信站: KKCITY (Fri Mar 26 21:27:23 2004)

雙福基金會製作的劇情介紹單張「受難記:最後的激情」劇情介紹

第一幕: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註:耶路撒冷城外的一個園子)禱告,以及被門徒之一猶大(Judas)出賣,帶人來捉拿耶穌。

第二幕: 耶穌被帶到宗教領袖面前受審,而他們以耶穌承認自己是上帝的兒子為由,定耶穌有罪。因為當時受羅馬帝國統治,若要治死耶穌,需經由羅馬巡撫審判為死罪。

第三幕: 所以,耶穌被送到羅馬帝國駐猶太之巡撫彼拉多的面前受審,巡撫知道眾人捉拿耶穌是出於嫉妒之故 (註:這是宗教上的嫉妒,因為耶穌對民眾的影響力太大,宗教領袖們倍感威脅) ,而他無法查出耶穌有什麼罪。另外,巡撫夫人夢中為耶穌受了許多苦,打發人告訴巡撫不可管此事,因此彼拉多想把耶穌放了。

第四幕: 控告耶穌的眾人極力反對,不過當彼拉多得知耶穌是加利利人,為了逃避自己與猶太人正面衝突,遂將祂轉交給加利利的行政長官希律王。希律王卻把耶穌當成瘋子,又把祂送回給彼拉多再審。

第五幕: 彼拉多眼見場面難以控制,即將生亂,本想藉著鞭打耶穌讓猶太人解恨息怒,但眾人並不善罷甘休,反扣彼拉多一頂「背叛凱撒皇帝」的帽子。彼拉多無奈之餘,只好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註:猶太習俗,用水當眾洗手表示本身清白),表明釘死無辜人耶穌的罪,要由眾猶太人承當。

第六幕: 耶穌揹著十字架,步上漫長痛苦的十字架道路赴刑場受難(註:釘十字架是羅馬人處死重犯的刑罰,極為羞辱與痛苦) 。

第七幕: 耶穌復活。墳墓前的大石頭被移開,裹屍的細麻布放置一邊,耶穌出來時,手上釘痕清晰可見(註:耶穌從死裏復活代表祂戰勝死亡與罪惡的勢力)。

  「受難記:最後的激情」影片賞析

一、 片名:《The Passion of Christ》翻譯為「受難記:最後的激情」,其實大寫起頭的「Passion」,在英文中乃是專指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受難。

二、 中間穿插倒敘的拍攝手法:包括耶穌一生的片斷事蹟、預言自己將要受難、以及生前的教訓。例如:當眾人把犯姦淫罪的女人帶到祂面前時,祂卻在地上畫字這一幕。

三、  撒旦的隱喻:劇中有一個半男半女,像是陰陽人的角色,是在扮演魔鬼撒旦。

四、  聖經預言的應驗:影片中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撒旦在旁邊不斷地諷刺耶穌,還放出一條蛇來,但耶穌禱告完起身,一腳把蛇踩下,這一幕乃是要應驗耶穌得勝的預言。聖經一開始時,記載當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被代表撒旦的蛇所誘,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上帝所作的宣判中預言說:「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註:聖經創世記三章15節)在影片中,撒旦一直在試探耶穌、試探門徒,以為自己得勝了,實際上得勝者是耶穌。

五、 一齣心理劇:例如:彼得三次不認主的那一幕,細膩地描繪出心情掙扎的過程,其實我們不也是常常有這樣人性的掙扎嗎?!因此這部影片不僅是寫實劇,也是一齣心理劇。

六、  最大的試探:當耶穌在走十字架道路的時候,撒旦抱著一個嬰孩,露出猙獰的笑容望著祂。有位牧師解釋這是撒旦在問耶穌:「你還覺得你是上帝的兒子嗎?」「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隱含著諷刺的意思是:「上帝根本不要你了!」在耶穌最痛苦的時候,撒旦把懷疑上帝的思想放在耶穌的心裡;同樣地,撒旦牠對人所作最大的試探也是希望我們懷疑上帝的愛。

七、  罪的代價:劇中用血腥、殘忍的寫實方式拍攝耶穌的受難,真實呈現罪的代價是何等的可怕,所以,我們不可用輕忽的態度面對罪。耶穌來就是為我們解決罪的問題,這也正是上帝福音的核心。

八、  十字架的意義:十字架包括三方面的意義,是以新約聖經中下列三種圖畫來描繪上帝真正的心意:

  第一幅畫的標題是代贖。人犯了罪本來應該接受刑罰,按照猶太人的律例可以獻祭物來贖罪,但是耶穌乃是用無罪之身代替我們受罰,如同祭牲一般獻上自己為人贖罪。因此大家應該知道,今天我們能夠罪得赦免、能夠得到身心靈的醫治,完全是耶穌為我們承擔罪之代價的結果。

(註:聖經以賽亞書五十三章4-6節:「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祂受責罰,被上帝擊打苦待了。哪知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

        第二幅畫的標題為愛的榜樣。什麼是上帝的愛、無條件的愛?一般人或許願意為所愛的人而死,可是耶穌卻是為罪人而死;上帝的愛-----就是愛那些不可愛的人,耶穌更將這種愛活出榜樣。當祂為那些離棄祂的門徒、為敵對祂的猶太人、為把祂釘在十字架上的人死的時候,就很具體的表明了上帝的愛。人的愛通常都是有條件的,但是上帝的愛卻是無條件,耶穌的死就是證明!

(註:聖經羅馬書五章6-8節:「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第三幅畫的標題則是爭戰的得勝。人犯罪之後,就把權柄讓給了魔鬼,但耶穌藉著死把世界的王權奪回。在畫中耶穌成為人來到世上為人作戰、打敗魔鬼,是一幅很精彩的屬靈爭戰圖。看似極深的受難,卻是很徹底的得勝;因為雖然魔鬼不斷地引誘、試探耶穌,但祂在每一個關頭都得勝。

        例如在客西馬尼園時,祂禱告說:「主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屬靈爭戰的得勝是單單遵行上帝的旨意,並不在乎人的眼光看為好或不好。(註:聖經希伯來書二章14-15節:「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祂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

> -------------------------------------------------------------------------- <

發信人: soar@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請問一下,基督受難記好不好看啊
發信站: KKCITY (Fri Mar 26 13:37:06 2004)

資料來源    以下兩篇是看過影片的讀者建議

我是住在美國的教友,本片看過兩次。

記得前封信說到有牧師將在放映前後分享,我個人認為在放映前若能略述基督為何受難很好,特別對非基督徒有益,但電影演完後,我個人認為是默想的好機會,讓聖靈自己工作。 因為許多美國的基督教牧師在看完本片後,至少有五分鐘說不出話來。

我則是在第一次看完後,自動留下來等到所有片尾結束才走(音樂幫助我們默想很多),我走時還有許多人坐著。第二次和主內弟兄去看,結束後我們有十分鐘不說話,而他平常是滔滔不絕嘴巴不停的人。

只是個人的心得。 謝謝您臨危受命,接受這莫大的福傳挑戰。願主加倍祝福您及您的事工。

如何使用【耶穌受難記】在作復活季的佈道
◎楊寧亞 台灣信義會監督、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師

週一有牧者及媒體去參加福斯電影公司《耶穌受難記》的試片會,觀賞的同工都認為,以這部電影培靈絕對沒有問題,因為它對聖經非常忠實地呈現,基督徒看完之後,會對四福音書有更深入的了解,並且電影對耶穌受難的過程拍攝得很真實,讓人對受難的過程印象深刻。

但不少人反應說,這部電影用在佈道上可能會有很多的困難,我個人覺得困難不困難,要看教會如何來預備,方能使這部影片發揮到最大的果效。事實上,在國外有很多的慕道友看了這部影片歸主,我們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未信者會看不懂。

我個人有幾項建議在此與眾教會分享,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一、誰來看電影:要邀請哪些慕道友來看電影。首先要有一個觀念,千萬不要把這部電影當作單一的佈道聚會,這樣我們可能會失望。我們要邀請那些你屬靈認領、為他持續禱告、關懷、也給他看過一些福音資料的朋友,這些人才去邀請。如果事前沒有任何預備就邀請的人,他們可能會真的不明白耶穌受難真正的意義。

以佈道神學來講,「若不是我父吸引人,就沒有人能夠歸向主」。再好的佈道會,若是事前沒有好好禱告、沒有好好預備,還是無法得人,更何況這部影片需要解釋才能明白。所以,禱告、關懷、事前看一些簡介資料很重要。千萬不要隨便請人來看。

   二、教會的作法 :假設預備工作都作好了,而且也邀請了人來,教會有兩種的做法。第一是包場,第二是一起買團體票去電影院看。包場的做法是在開演前,請教會的傳道人先有三分鐘的短講,短講的內容是對劇情作簡單的介紹,此劇可分為七幕:

1、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裡的禱告以及被賣、被捉拿。

2、耶穌在宗教領袖面前受審,在文士、法利賽人與祭司長面前受審。

3、在政治領袖面前受審判,當時被羅馬人統治,所以要判死罪要由羅馬巡府來判,但是彼拉多不肯,他覺得耶穌沒有罪。

4、耶穌被送到希律面前,因為耶穌是加利利人,加利利的行政長官是希律王,因此,彼拉多把耶穌交給希律審判。

5、耶穌被送回彼拉多面前再審,彼拉多原本要藉著鞭打免除耶穌的死罪,但是群眾還是覺得鞭打不夠,仍然要釘耶穌十字架。

6、耶穌背十字架赴刑場受難。

7、耶穌復活,耶穌墳墓前的大石頭被移開,耶穌起來,手上有一個釘痕,表示已經復活了。

這七幕解說結束後,接著有幾件提醒事項:

第一、是整個受難故事中間穿插著耶穌生前的教訓、行誼的倒敘。也包括耶穌受難的預言。

第二、屬靈爭戰的真實呈現。我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很精彩的部分是,從頭到尾都在傳達耶穌如何勝過撒旦,劇中有一個半男半女,像是陰陽人的角色,是在扮演撒旦,在整個耶穌受難的過程中,撒旦都不斷地在當中穿梭,引誘耶穌、引誘門徒。

這是一種心理劇,運用的相當巧妙,例如一開始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撒旦在旁邊諷刺耶穌,不斷地說你真的是上帝的兒子嗎?你有辦法成就救恩嗎?而耶穌禱告完就起身一腳把蛇踩在腳下,在一開始就預告了耶穌的得勝(參創世記三章15節)。此外撒旦也引誘猶大去吊死。

當耶穌在走十字架的道路的時候,撒旦抱著一個孩子,遙望著耶穌,露出猙獰的笑容,我個人對這幕的解釋是,在耶穌最痛苦的時候,撒旦曾把懷疑的思想放在耶穌的心裡說,你是父懷中的愛子嗎?上帝真的愛你嗎?當然最精采的一幕是,最後撒旦被丟到地獄裡,很多人以為整個劇情只是在描述耶穌的受苦,以為復活得勝的信息太短、太少,我個人以為整個耶穌受難記都在傳達耶穌如何真實地得勝!

 最後要提醒邀請來的慕道友,當他們在看電影的時候要思想幾個問題:耶穌為什麼要受難、為什麼宗教領袖要置耶穌於死地、彼拉多為什麼答應定耶穌死罪、耶穌自己為什麼要接受這樣的苦難。

  看完電影之後,建議不需要再有短講,因為看了兩個小時又十分鐘的電影,每個人心裡一定有很多東西想分享,對於小組教會最好的方式就是,小組約好一起看電影,看完之後,設定一些題目,小組立刻可以找個地方一起討論,問題的中心是耶穌的受難與得勝,討論的第一個主題是以賽亞書五十三章,耶穌為何受難(因他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耶穌受的一切都是為我們的罪、醫治和救贖。)其次是,耶穌如何勝過撒旦。

  假如我們要在復活季的佈道事工上有效,我們應當設定七次的接觸與三次的聽道。即每個慕道友要跟他接觸七次、關懷七次。而三次聽道當中有一次是邀請他來看電影,而除了看電影之外,還要邀請他來參加另外兩次的佈道聚會,加起來共三次。一定要有好的跟進,佈道才會做得好,絕對不要只以電影為單一的一次佈道聚會,以為只要一次就可以收割。

  此外,假如教會是以買團體票來觀賞這部電影,進場之前應當發給大家參考資料、簡介,並且在看完電影之後,同樣的,像包場的作法一樣,在會後需要與慕道友一起討論。

  對於有人說太血腥、太殘忍,我個人覺得這原本就是一件很血腥的事,釘十字架原本就是一件很可怕、很血腥的事,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不知道罪是這麼可怕的事,耶穌用這樣血腥、可怕的方式拯救我們。

這原本就是我們應該去面對的問題。我們不能傳淡淡的福音,好像無關痛養一樣,上帝是用很厲害的方式來對付罪及死亡,就像動手術一樣,請問血腥不血腥?「若不流血罪必不得赦免。」(來九章:22)

  十字架的刑罰也是很血腥的一件事,對於很少看見這樣影像的人可能很難去面對這樣的畫面,但是這是非常真實,十字架是非常醜陋、殘酷、羞恥、血腥…,但是卻是我們要很真實地去面對的事實,當我們很認真的面對十字架的血腥及殘酷時,我們的信仰才會有力量。

   而成功神學是以自己的喜好、以自己為滿足、以自己的成功為前提、以自我為中心,而這些都不是福音,福音的核心就是要面對罪得赦免的問題,耶穌來就是為我們解決罪的問題,所以,祂的恩典是奇異恩典!

   這部電影很清楚地把基督教的信仰表明出來,有時候我們的佈道都是傳一些成功神學、好像把別的宗教換一個耶穌而已,而這部電影把很基本的福音說得非常清楚,耶穌來是要解決我們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罪的問題。基督徒看了這部電影,看見耶穌對我們的愛,我們也更願意歡歡喜喜走十字架的道路,甘心樂意愛耶穌。我們也要天天背起十字架,當基督徒看完耶穌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之後,就會知道我們該如何獻上自己。

雙福基金會http://www.db.org.tw/          電話:(02) 3393-7547

> -------------------------------------------------------------------------- <

發信人: hhx@kkcity.com.tw (hhx),          看板: movie
標  題: 【轉貼】耶穌受難記觀後感
發信站: KKCITY (Sat Mar 27 17:45:57 2004)

耶穌受難記觀後感       ◎魏德瑜/佳音電台

 由梅爾吉布遜製片執導的『耶穌受難記-最後的激情』一片,不但在全美造成轟動,也在此間教會界引起熱烈的討論與關注,從一般商業電影的角度評析,此片極具市場賣座潛力,而從福音廣傳的功能來看,它的確能夠對未信者發揮佈道的功效,對基督徒發揮培靈的果效。

在觀賞試片後,我心深受震撼,久久不能自已,因為耶穌受難的過程,透過電影劇情、人物、聲光、音效等逼真的呈現,好似將聖經文字平面的記載,陡然間活化搬演在眼前,令人觸目驚心,感同身受,以下簡短的分享個人的觀後感。

本片劇情取材集中在耶穌受難的過程與經歷,由於主軸清楚,切中核心,因此全片壓縮出一股沉鬱無比的巨大張力,似乎鋪天蓋地的籠罩觀者的心頭,令人無所遁逃的一起承受耶穌受難的殘忍、血腥,也令人無從推諉的誠實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軟弱、罪性。

我認為本片最成功之處,在於它努力的求真,無論是語言、場景、人物、情節,都力求以聖經為本、以當時為範,客西馬尼園中汗如血滴的祈禱、審訊台前釘鈸加鞭的酷刑拷打、揹負十架苦路掙扎一步一血痕的艱難、釘上十字架凌遲至死的殘酷折磨,全都是如此的鮮明逼真,幾乎所有的觀眾都忍不住流下淚來,更由感官觀賞的震撼,深入人心,內化為無法磨滅的心靈影像與深刻感動,絕對值得廣為向社會大眾推介宣傳,誠然是一部不可錯過的經典鉅作。

佳音電台網站:http://www.goodnews.org.tw

> -------------------------------------------------------------------------- <

發信人: antishit.bbs@ptt.cc (purity),          看板: movie
標  題: [轉載]外邦人所記載的耶穌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 (Tue Mar 30 06:30:32 2004)

轉載自「永恆與當代」,http://a2z.fhl.net/jesus/jesus8.html    作者:lk

一、猶太資料    約瑟夫的資料

  猶太史學家約瑟夫,他本身不是基督徒。其著作有「猶太戰史」、「古事記」、自傳、一個論文「駁亞匹溫」。特別是「古事記」是一部大作,共二十卷。記載猶太民族最初歷史一直到當時猶太的命運。於「古事記」中提到耶穌。摘要如下:

  「大約在這個時候,耶穌出現了。如果真可以稱他為人的話,那麼他是一個聰明的人。因為他行奇異的事,是那些樂意接受真理的教師。他吸引許多人,猶太人和外邦人都有。他是基督。當彼拉多因為我們當中的領袖人物提出控訴,而判他十字架時,那些當初愛他的人並沒有因此不愛他,因為他第三天又復活,向他們顯現。其實眾先知早已經預言過這些以及其他許多關於他的奇事。甚至到現在那些因他的名而被稱基督徒的族類仍沒有消失。」

  另外一段有提到基督徒另一領袖─雅各在公會前受審。

  ◎上面的記載引起許多歷史家的爭辯。有人說就文件而言與約瑟夫原作沒有兩樣。有人則認為是基督徒竄改增添。雙方都有各自的說法。

他勒目的資料

「他勒目」是猶太人的傳統文集,一直到西元五世紀以文字傳承。它說到:

耶穌名為「班. 潘底拉,是他母親與情夫潘底拉所生的私生子。  
          他到過埃及學法術,故多行奇事。  
          他自稱是神。  
          被公會審判,控以行騙、並叫人叛教。  
          逾越節前夕被判刑釘十架。  
          有五個門徒。」

  ◎「他勒目」的記載至少說明耶穌的確存在。並且耶穌自稱是上帝。另外潘底拉事實上是「童女」的希臘文 panthenos。所以該是「童女馬利亞所生」被誤解為「潘底拉、馬利亞所生」。

> -------------------------------------------------------------------------- <

發信人: fansss.bbs@ptt.cc (新天堂樂園),         看板: movie
標  題: 《受難記》:真理何在?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 (Wed Apr 14 08:50:36 2004)

基督教強調原罪說,而這超高標準的原罪不僅僅只是貪婪、忌妒等人性,甚至包括了性愛。處女之身的瑪莉亞懷了神的兒子,超脫了這些原罪,耶穌用其無罪之血,代替世人承擔了這一切的罪過,展開救贖。希特勒說過:「不思考的民眾是弄權者之大幸」,而猶太祭司直指耶穌妖言惑眾、挑戰當時的羅馬帝國的威權,帶領著易受煽動的群眾,叫囂著要將耶穌釘死於十字架上,處以極嚴厲的刑罰,這一連串痛苦的經過到血腥的犧牲,正是《受難記》中的主要內容。

耶穌下降人間,目的是為了救贖人類。透過《受難記》,可得見耶穌對人類永恆的愛,同時也窺見人們的貪婪與愚昧,相信即使是從未接觸過聖經的觀眾,也會因為片中近乎慘無人道的血腥刑罰,明白耶穌為人所受的苦,進而了解耶穌的偉大與崇高性。

《受難記》固然拍的好,甚至整片皆用阿拉姆古語發音,捨棄了英語,盡可能的力求史實。只是當電影作為一部獨立作品、獨立的藝術時,僅僅描述死亡的經過,偶爾穿插幾個典故,卻沒有將前因後果完整鋪述,這樣短淺薄弱的的劇情使得此片深度大減。

觀眾的感動,卻像是經由聖經章節的輔助與再現,或是無法停止的暴力鞭打中所引發的。電影的本質消失了,成為聖經(文學)與暴力的附庸。好比羅蘭巴特所述的「作者之死」,就是希望在閱聽任何藝術作品時,能夠擺脫作者的束縛。而《受難記》缺乏的正是脫離文本(聖經)後的獨立性。

俄國文學家杜斯妥也夫斯機(Dostoevski)說過:「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將獲得寬恕」。哲學家尼采也提「上帝已死」的概念。而上帝並非真的死去,這概念是希望世人能夠打破「真理」,消除心中存在已久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因為這個所謂的真理,是虛假的,被建構出來的。

如同《受難記》中那一再被挑戰的權威與真理;耶穌強調只要誠心禱告,每個人都能與神連結溝通,不需透過教廷;耶穌又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只是最後愚昧的奪權者與民眾,將這所謂真理的象徵釘上了十字架,彷彿向世界宣示著已無絕對真理的存在。當腦袋中滿是憤怒與無知,即誠如尼采所說:「真理本質上只是幻象,不過人們經常忘記這一幻象的本質。」

至於到底上帝何在?真理何在?隨著歷史與科技的演進,人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漲,能掌控所有的理性工具(科學),自大與自滿的心態,漲大到總是可以毀滅世界又創造它,人似乎已達萬能。真理的確是越辯越明,上帝與真理也當然未曾消失,只是必須接受人們不停著質疑與碰撞。對於這些,我們必須先消除自我的主體性與預設立場,才能廣且寬大的承認與接受那不變的真理,而這所有一切的根源,清楚的告訴我們,那就是來自於不狹隘、包含著寬恕與勇氣的「愛」。

> -------------------------------------------------------------------------- <

發信人: plokm.bbs@bbs.pu.edu.tw (馭風行),          看板: movie
標  題: 重建受難記
發信站: 靜宜計中BBS站 (Thu Apr 29 14:30:25 2004)

看電影「受難記:最後的激情」,對我這非教徒來說,是種膽戰心驚又迷惑的經驗。可怕的是逼真寫實、拳拳到肉的拍攝手法,如果是一般動作片,早被影評人或什麼學界及民間清流單位罵到臭頭,但它是聖經故事,強調照福音書呈現,所以沒人敢說什麼,反而可能激發信徒觀眾莫大震撼與感動。

因為,千百年來,人們習慣看到十字架上的耶穌雕像或畫像,雕像畫像無血無肉,不會喊疼,不會面部扭曲,不會像凡人肉身一樣傷筋動骨後慘不忍睹,反而常常和東方宗教藝術一樣把佛菩薩處理成頭上有光圈,看來莊嚴平和,雖可能悲傷但無限慈愛。

但電影主角可不是這樣,銀幕上我們真的看到大量的血,遍布的傷口,看到刀棍棒鐵鉤等各式凶器,看到受苦的臉、打腫的眼、髒垢的頭髮,沒看到光圈和天使,沒聽到悠揚的教堂風琴,但看到塵土、烈日、哭喊與殺紅眼的暴軍暴民。

標明走寫實路線,編導在耶穌被捕受苦到處死的過程中,還是短暫穿插童年跌倒、青年做木桌、解救被眾人扔石頭的妓女、死前一晚為弟子洗腳、分餅、預言有弟子彼得要三次不認主、要大家相愛等片段意識流場面,為了讓觀眾知道前此發生的耶穌一點點事蹟,偶爾加入一個代表「死神」的蒙太奇象徵。作為集中焦點在處理耶穌死前十二小時的主旨,這樣的敘事相當簡潔,編導把注意力完全放到仿古典希臘戲劇的格式,很有爆發力。

但是,對非教徒觀眾,片中耶穌生平幾乎毫無著墨,耶穌教義幾無陳述,一下就得目睹一個看似普通人從容赴義,號稱為世人領罪的結局,認同感勢必出現點困難。也許,虔誠的天主教徒梅爾吉勃遜,這次為了熟讀聖經的純粹教友而拍的企圖心大過一切。

作為非教徒,一定程度的震撼當然有,但那是建立在影片呈現的人間的粗暴、對立宗教勢力的不容情、無知群眾的易受煽動、人性普皆存在的暴力欺壓等等子題觀照上。我在戲院中竟然翩翩聯想到的有教廷中世紀對許多人的迫害,想到十字軍東征的與伊斯蘭對抗,想到片中執意害死耶穌的猶太教祭司的弱點與邪惡,也可能重複出現在後代眾多不肖不同宗教的神職人員身上。想到耶穌和釋迦牟尼的苦行,忽然覺得兩千多年來宗教的不堪。

如果有人看完,還只認為猶太人族群該為耶穌之死負起責任,甚至揚言批判本片「反猶」,那就完全違背梅爾吉勃遜的初衷,而且於愚癡地把這片子看小了。據報載梅爾說我們每個人都得為此負責,這恐怕才是耶穌要為世人領罪的真相。

即便從佛法的角度,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得為世間發生過的共業負責。這是修道者終於自覺到的問題,我們無法只為小我的生命謀溫飽逸樂成功,因為生命各各相關,牽一髮動全身。這世上的好與壞,甚至過去與未來的好與壞,我們都有份。

看本片我最大的失落是:它太缺乏我先前對聖經不解之處的延伸補充,也就是說,這只是立體化聖經故事的片段,但是真相呢?耶穌在想什麼?能走在水上能行神蹟又能復活的耶穌,在遭受皮肉割裂時真的會痛嗎?耶穌在荒野祈禱、與天父溝通一向是類似片中開場那樣「狂亂焦躁地喃喃自語」(對不起,這是我看到的感覺)嗎?信心堅定的耶穌為何最後在十字架上突然說:「我的神,你為何離棄我?」誰真能確定這句話的含意?更不解的是:據報載,梵諦岡教宗看完後說了四字評語:「就是這樣。」就是哪樣呢?這個背書解釋了什麼?

我查福音書,除了說兵丁鞭打、吐口水、拿荊棘編成冠帶在耶穌頭上,沒有一個弟子描述出如電影中那種殘暴苦痛,難道目睹的弟子這麼平靜?沒有人想描述他們的聖師那些皮開肉綻、鮮血如注或在漫長路途揹不動巨大十字架而屢仆屢起的慘狀?

我無意說電影是否有添加自己想像的煽情,但是我奇怪這麼具有感染力、足以讓信徒搥足頓胸的聖師受難經過,和耶穌最親的使徒們為何反而決定輕描淡寫?在這部電影透過聲光科技創造影史前十名賣座紀錄後,我疑惑未來還有沒有對聖經情節容許其他想像解讀方式的空間?

引用經典再創造,本就可能造成不熟悉原典的閱聽人辨識模糊。就像不知道李白詩作的人,會誤以為黃安「新鴛鴦蝴蝶夢」中「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是黃安作的;同樣不曉得三國演義開場白的人,聽到潘越雲唱「幾度夕陽紅」,可能誤以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瓊瑤作的。

未來,當基督教與天主教信徒或非信徒都認同了「受難記」片中的形象和角度,做為他們心目中的耶穌殉難真相,梅爾吉勃遜投資製作編導這部片的是功是過,在歷史的大格局與大共業裡可能就未可知了。

(2004.04.26)文/陳樂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