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陣俱樂部》網友討論-2


發信人: ez.bbs@fpg.m4.ntu.edu.tw (被愛放逐),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鬥陣俱樂部~~
發信站: 小魚的紫色花園 (Sun Nov 14 00:24:01 1999)

相當不錯的電影,不管在敘事性、畫面的處理以及配樂都很貼切
簡單的說這部片子很巧妙的把佛洛依德的「我」全部帶進角色中
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裡「我」的結構有三個層面

本我「id」
以生理和情緒需求的立即滿足為指導原則即唯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
即泰勒,以性與攻擊作為發洩,以破壞、摒棄一切,求取自由

自我「ego」
以社會允許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需服從「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
即主角,壓抑過久,以不斷的購物這種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來滿足需求

超我「super ego」
內化社會價值規範,成為人格的一部份,也就是所謂的良心

至於女主角是米德(G.H. Mead)所謂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那個space monkey軍團,米德稱之為概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
有興趣的請參考社會學書籍

> -------------------------------------------------------------------------- <

發信人: ez.bbs@fpg.m4.ntu.edu.tw (被愛放逐),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鬥陣俱樂部的問題和感想
發信站: 小魚的紫色花園 (Sun Nov 14 00:48:07 1999)

> 那他們兩個在別人面前對話的時候,為何別人仍不覺的奇怪呢?

因為諾頓以為自己是在問小布    但事實上卻是自己問自己
有點類似小布是單純的肉體(主我I)~而諾頓是靈魂(客我Me)~
靈魂在外在觀察肉體    但是為了在電影後段有那種劇情急轉直下的感覺
所以一開始就是當成兩個「真實」的人來演

> (像在車子裡的時候,諾頓問小布任務的事,旁人回答,第一手則是
>  不能懷疑任務,那不就表示旁人可以看到兩個人?)而且一般精神分裂,
>  兩個不同人格好像不會同時存在,不會彼此重複,是不是呢?

因為並非精神分裂的兩個人格    而是主我(I)與客我(Me)的差異
兩個是可以同時存在的並且對話

> -------------------------------------------------------------------------- <

發信人: WHism.bbs@BBS.me.nctu.edu.tw (偶像都不外如此),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鬥陣的一堆疑問
發信站: 交大機械 BBS 站 (Wed Nov 17 09:28:18 1999)

: 為什麼購物慾會跟自慰打上等號?是想從什麼解脫出來呢?
: 為什麼在本片的物質主義會是負面的?購物是想麻痺什麼?

  我想電影並沒有說只要是『消費』就是『負面』的,但是如果到了『沒有限制』的地步  例如:Jack的家具每一件都是IKEA中買來的,連有瑕疵的盤子他也喜歡買來擺著..  就有可能變成是一種不好的現象....至於購物要麻痺什麼,你只要到處訪問一些愛逛街購物的消費者,我想他們會給你一些答案....:PP

  就電影中而言,Jack喜歡用各種品牌來代表自己,說白話一點,就像是有人特別喜歡買Nike的運動用品,有人特別喜歡三宅一生的衣服....etc

  他希望藉著『外在的物質』來強化他這個個體的存在.....有點像是藉著物質來"定義"他這個人....雜誌上不就常常分析:喜歡用啥物品的人個性如何??喜歡啥顏色的人,個性又怎樣...etc.這算不算是這個社會太注重『符號』而帶來的負面影響呢?

>: 打架想解脫的是什麼?
>: 主角從自助團體中到底得到了什麼?為什麼可以解決失眠?

  其實說『解脫』也過於嚴重了!!如果說是『發洩』也許比較好一點....
  『打架』可能意味著當Jack在經歷過一連串看似荒謬的發洩管道時
(瘋狂購物,治療團體)....走到極限的話,就是回到人類最原始的『打鬥』
  透過肉體的痛苦與體力的消耗....來達到情緒宣洩的目的.....

  同樣地,自助團體也有類似這樣的功能.....藉著聽到旁人即將面臨死亡的談話
  他可能會同樣感同身受.....有的人就是覺得自己的生活一成不變,非常無聊...
  希望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來感覺自己的確存在.....就你我而言....
  我們的情緒宣洩可能就是朋友聊聊天,聽聽音樂啊....最多不過是打打枕頭啊
  這就算是『小規模』的情緒宣洩.....Jack的只不過是比較異於常人罷了...

> -------------------------------------------------------------------------- <

發信人: Package.bbs@bbs.cs.nccu.edu.tw (Package),      看板: Movie
標  題: 有關鬥陣俱樂部的枝微末節...未看過者建議別進入...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Tue Nov 23 09:59:33 1999)

上週末我又去看了一次Fight Club,覺得有很多東西是看第一次時沒有看清楚的...片中有很多雙關語,比方說當泰勒說"自我毀滅也許就是人生的答案"時, 他是否也有意指 Jack?(在片尾時, Jack是自己對自己轟了一槍才得到了他要的"答案"...)

另外, 在片中Jack的家被炸得精光, 他跑去打電話時, 影片把他在打電話給瑪拉和他家裡爆炸的想像情形交互穿插, 而且在瑪拉接起電話時,另一邊也隨之爆炸...這是否就在表現"瑪拉就是Jack本身的一個引爆點"呢?

再重看一次, 就發現這部電影的佈局非常的縝密, 即使在佑道結局的情況下也覺得毫無破綻,實在了不起!

劇中有很多東西是具有多重意義的, 比方說那塊肥皂, 或是他但身上穿的衣服. 或是場景等等, 有許多是我只看一次時沒體會到的. 總之, 我覺得就算叫我花錢再去看, 我也肯, 因為它能給我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了!

> -------------------------------------------------------------------------- <

作者: sopblue.bbs@bbs.cs.nccu.edu.tw (小傻子),         看板: movie
標題: Re: 鬥陣俱樂部好看?鬼扯!
時間: 政大貓空行館 (Tue Dec 28 23:56:08 1999)

不,應該說    覺得這部片很難看的    大概日子過得太無風無浪,太幸福
以致於沒有辦法想像那種迷惑的感覺是什麼    我是說對人生的迷惑
要不就是    他太過過單純的腦子    容不下這樣過於描寫人性黑暗的片子
這樣勇於揭發人性深層中那樣赤裸裸的真實想望
除了有一種快感,還有一種心有戚戚焉

(至少我看了是如此,之前那個人說不合女生去看,真是bullshit,片中的暴力鏡頭
嚴格說起來並不自算是本片的重點,充其量只能說是一種發洩的方式,
換句話說,發洩的方式隨時可換,因人而異,至於導演用這樣的強烈手段
只要強 調主角內心強烈的不滿,或, 吸引觀影者的目光)

非經一番寒徹骨    是無法領略其中奧妙的
幸福的人    你們繼續幸福吧    不懂此片中心思想    也許是一種...幸福吧

> -------------------------------------------------------------------------- <

作者: Messiah.bbs@bbs.cs.nccu.edu.tw (紅色情深),      看板: movie
標題: 由fight club結局回溯
時間: 政大貓空行館 (Wed Jan 26 14:29:02 2000)

本來沒有心理準備要看這部電影,對這部片子的認知,只限於演員是
Edward Norton 和 Brad Pitt而已,幸好沒有先知道結局! (怎麼最近像這種片
這麼多? 像靈異第六感也是)  anyway,知道兩個人就是一個人之後,
回想之前的情節,有沒有可看出些端倪的:

1.飛機上他們用的手提箱是同一種,廢話,同一個人嘛

2.布萊德不知道瑪拉住哪,卻能找到她住的地方

3.警官打電話給愛德華問他房屋被炸的情形時,
  布萊德在一旁碎碎念個沒完。當時我就猜其實房屋是布萊德炸的。

  不過還有更有意思的:明明是愛德華接電話,布萊德卻知道警官在說啥,
  才能在旁教愛德華怎麼回答--同一個人

還有嗎? 當然電影最後也提到了一些,比如說為何主角一開始會失眠等等

> -------------------------------------------------------------------------- <

作者: crazymovie.bbs@bbs.svdcc.fju.edu.tw (消逝中的生命能量),   看板: movie
標題: 小‧電‧影‧主‧義(第5期)
時間: 輔仁大學美少女夢工場 BBS 站 (Mon Jan 17 22:00:22 2000)

【非同步影評】後現代中的殘酷史詩與殘酷劇場──《鬥陣俱樂部》文‧A-Ler

初見《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這部影片,很難不被其中第一人稱的幻想
式風格,以及導演幽默靈活的場面調度所吸引,然而,隨著片中劇情的發
展,更加緊扣住觀眾的,卻是這部影片中各個段落所呈現的戲劇形式以及
不同層次的主題。

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早在十八歲時即進入盧卡斯(Lucas)的ILM
(Light& Magic)公司,參與影片《Return of the Jedi》(1983)及《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1984)的拍攝工作,四年後轉入電視界,並開始擔
任史密斯飛船合唱團、瑪丹娜、寶拉 阿布杜的MTV導演,直到 92年,芬奇
執導了他的第一部電影《異形3》(Alien3),並得到許多負面的評價,以及
觀眾(包括本人在內)的壞口碑,這也使得他從電影界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
因為《異形》這一系列老牌科幻電影的名聲,差點就毀在芬奇的手上。

直到1995年芬奇才以《火線追緝令(Seven)》這部電影,真正的重新確立了
他在好萊塢電影界的地位,也為他自己來自於MTV式快節奏的場面調度,
樹立了一些基礎的風格。

在芬奇到目前為止的三部作品中,其實已經可以約略的找出一些共同的主
題。如果說,這傢伙不是瞎掰的話,由以下所引述芬奇本人的話中,我們
應該可以看到這些共同主題大致上的樣子以及由來:
I don't know how much movies should entertain.To me ,
I'm always interested in movies that scar.
The thing I love about 《JAWS》is the fact that
I've never gone swimming in the ocean again.
於是我們瞭解了芬奇小時候一定是個愛惡作劇的小鬼,和他不敢在海裡游
泳這兩件事實。

回到 《鬥陣俱樂部》這部影片本身:在前段三分之一的部份,芬奇和編劇
Jim Uhls透過Narrator(愛德華諾頓飾)來建立一個後現代社會裏的人物及其身
邊的環境,也就是宣傳、宣傳、宣傳和消費、消費、消費的社會,然後透
過主角的精神分裂症的出現,有計劃的將之前所建立的環境,給予徹底的
破壞及顛覆,其中包括了現代社會的工作型態、工業及商業、STARBUCKS
和IKEA還有電影本身。

因為這些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的商品,不斷地重覆而且快速地出現在
螢幕上,就如同你我由電視上所看到的一樣(As seen on movie?),直接的拉
近了觀眾和影片的距離,以類似的傳播方式,使觀眾產生錯覺,一種真實
又矛盾的感覺,其真實來自於觀眾早已習慣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商品宣傳(
或者說,廣告已成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所產生的催眠作用,而
其矛盾的趣味則來自電影挾帶商品廣告上,也就是說,《鬥陣俱樂部》這
部電影的題旨之一是:諷刺商業社會的產物,卻又一再地誇張影片本身的
廣告及商業性。

另一個使觀眾產生錯覺的手法是: 愛德華諾頓所飾演的Narrator這個角色,
不斷地對著鏡頭說話,根據法國導演高達的說法:演員直接對著鏡頭說話,
比主觀鏡頭(P.O.V)更能取得觀眾的認同。於是,更進一步地,我們落到編
劇和導演設下的陷阱裡。

接下來談談本片呈現的形式,複雜的說,就是《鬥陣俱樂部》片中所使用
的「疏離」手法,在傳統劇場中被稱為「史詩劇場」的表現方式,如片中
對換卷記號的說明:即是讓觀眾在觀影時由一種認同的劇場幻覺狀態游離
出來,簡單的說就是不時地提醒觀眾:『嘿!你現在是在看電影噢~』但
這種方式在本片之中,卻和另一種類似「殘酷劇場」(很駭人的名字!)的表
現方式,巧妙地相互作用。

所謂「殘酷劇場」並不是指打罵觀眾等暴力手段,也不僅僅是在影片中出
現血腥、暴力的畫面(這是其手法之一)而已,「殘酷劇場」主要是透過劇
中的暴力和其它具破壞性或近乎原始動物本性的場面,使觀者日常生活中
所受到的壓抑得到發散,進而產生「爽」的感覺,以消彌觀眾在現實生活
中所受的壓抑或不滿,如:不能隨便打人、咬人、破壞東西、裸奔。

於是乎,就在編劇和導演的安排之下,觀眾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透過
反覆的「疏離—認同—疏離—認同」的循環加上影像的暴力及破壞,達到
了「發散」的效果(小電影主義也有發散的效果)。就好像重量級拳手,
抓住了觀眾的領帶說:「嘿,你正在看電影喔!」然後,砰的一聲,當你
再度醒來,除了滿口鮮血和缺了門牙之外,還看見有人拉著你的領帶說:
「嘿,扁我啊,反正這只是電影嘛!」

> -------------------------------------------------------------------------- <

作者: obah.bbs@bbs.cs.nthu.edu.tw (義無反顧),        看板: movie
標題: Re: 鬥陣俱樂部!!
時間: 清華資訊(楓橋驛站) (Mon Mar 13 15:19:39 2000)

>    有點弔詭的片子 看不懂卻深深被他吸引   有誰可以分享一下感想嗎?

      你有沒有感覺過自己被兩種價值在拉扯者   一邊是迷失的自己
      一邊是inner self    我覺得這部片  除了在闡示現代人的自我矛盾外
      也提到了人類所謂的文明  帶給人的男一種毀滅
      包括外在的生活物質條件和內在自我認知的迷惘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  也許是有些弔詭
      但 it seems that we can never know the truth till the end of the story.
      同時  這電影也帶領我在思考   首先: 為什麼美國會有這麼多心理治療的
       groups    這樣的活動帶給人的幫助是正面還是負面的
              而  這樣的活動產生的背景又是如何的呢

        再者: the fight club的產生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會參加
              the fight是種解脫還是發洩還是自虐

        再  : 到後來像軍隊的組織產生了  各種他們所謂的破壞行動
              他們想破壞的是什麼? 又為什麼他們想去破壞
              而  這種單一行為化的組織又代表了什麼

        最後: How does Edward Norton relize what is going on inside himself.

      看電影的樂趣, 對我來說, 就好像在反應人生  反應我自己
      於是乎  我就在思考我自己的價值觀  當然  它給我不小的衝擊
      不過  呵呵  就是enjoy it 嚕  :P

      我上網看了一些資料  (建議不妨去yahoo找找哦)
      網站提供了一個很有趣的資訊     就是similar movies.
      包括: Seven, Devil's Advocate, Eyes Wide Shut, ect.(還有更多啦)
      我列出的這三部剛好都是我看過的    我綜合了一下我的思緒  恍然了解
      這些電影都是在討論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價值

      有興趣的話  把它提供的電影都去看過吧  :)

> -------------------------------------------------------------------------- <

作者: balence.bbs@bbs.thu.edu.tw (自由騎士),      看板: movie
標題: Re: 鬥陣俱樂部好難找啊...
時間: 東海大肚山之戀 BBS 站 (Wed May 31 00:58:31 2000)

>:     嗯…到底是什麼奇怪的東西啊…    請明說吧…

泰勒(狂暴的人格)不是說他在作剪接師的工作嗎...
那他說明原因時不是說..自己喜歡幫片子加料嗎    所以你在看灰姑娘時
會看到讓小女孩哭的東西 ^^b...就是片尾那"奇怪的東西" :P
用意應該是要表示泰勒其實沒完全消失吧...

還有我覺得女主角...其實是他的另一人格...在片子前面的時候更是有這種感覺
比如說她站在車陣中等等畫面...都讓人覺得這個人物其實只有主角看的到..
尤其是睪丸癌心理輔導時更是誇張 ^^b
就算是沒有通過檢查的程序...讓一個女生加入那種治療團體...也太誇了吧~~
就像讓男生參加被強暴後心理重建團體一樣...

而且多重人格分裂的例子裡...即使是男生也有粉多都會有女性化的人格產生
用那來那表現自己心理比較女性化的部分...如柔弱或淫蕩等性格
這是我的感覺啦...雖然劇中沒點出這點...

> -------------------------------------------------------------------------- <

作者: bethhu@kimo.com.tw (cherry),     看板: movie
標題: 鬥陣俱樂部情節精彩絕倫
時間: 奇摩大摩域 (Sun Jun 25 00:55:40 2000)

最近看了鬥陣俱樂部, 是由布萊特彼得與愛德華諾頓所主演的.
很訝異這部片竟然沒什麼人在討論.
基本上, 我想它應可和布魯斯威利的靈異第六感來一起討論.

靈異第六感, 感覺上比較溫馨. 在懸疑的情節中, 一點一滴的提供一些蛛絲馬跡.
當然, 這些蛛絲馬跡, 也是要到最後才會發現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啊.

鬥陣俱樂部, 切入的角度好像比較黑暗, 從頭到尾, 好像沒什麼可以讓你覺得
鬆一口氣, 或感到很溫馨的地方, 不是打架(赤手空拳真材實料打的頭破血流
的那種, 看得真是有夠辛苦),  就是恐怖份子的瘋狂行為, 不過,
有一段他們跑去美容整型診所那去偷從女人身上抽出的脂肪來作肥皂,
最後又被愛美的人以高價買回, 這真是一個很大的黑色笑話, 有夠諷刺的.

本來, 覺得靈異第六感結局已經夠出人意外了, 不過,
鬥陣俱樂部更勝一籌的結局引人深思.尤其看到紐約的金融大樓爆破的那一幕,
不禁想如果這樣一切重新洗牌, 世界不知要經過多久的黑暗期才能建立新秩序,
不知那會不會是比現在更好的新世界? 亦或是充滿了暴力毒品的世界?

> -------------------------------------------------------------------------- <

作者: tyler.bbs@will.m1.ntu.edu.tw (Spy),        看板: movie
標題: 鬥陣俱樂部~~~轉貼
時間: willbbs (Sat Jun 17 00:45:50 2000)

《鬥陣俱樂部》Rebuild self –image in the FIGHT CLUB.
一部譏笑文明與被商業宰制的諷世喜劇。文/水蜜桃香草

文藝作品並不提供讀者一種〝反映〞或〝知識〞,而是在現實中活動,揭露現實的矛盾。讓《鬥陣俱樂部》可以從兩個面向,來解讀我們生活中的種種錯愕,一個是前半段自嘲式的平庸人生,而後半段卻是奇想的激烈暴力世界。

表面上我們在消費娛樂的過程中得到極大的滿足,但日子漸久,快樂轉為無趣,累積數不盡的無趣之後我們只會得到無力,正如片中第一男主角艾德華諾頓,患了失眠一樣的比喻,是個被文化工業下強暴的受害者,像大多數的閱聽人,渾渾噩噩度日跟失眠造成現實夢境分不清是沒什麼兩樣的。

購買慾望的快感很快就會轉膩,剩下的惆悵逐漸變成無力感,導演大衛芬奇用大量自喃式的第一人稱自我對話,嘰嘰喳喳向觀眾講個不停,讓你知道他很煩躁,使艾德華諾頓完全表達出一個完全被商品化的白領階級心聲,穿卡文克萊的襯衫,喝星巴克的咖啡,用IBM的電腦與比爾蓋茲的微軟視窗,住在活像IKEA的傢俱用品中,擺設物品超一流,卻連基本吃的東西都沒有,搞到最後精神崩潰兩眼無神,終獲失眠症狀,四處求助於各大小互助治療團體,可憐的現代人竟然面臨到這樣的窘境,購買無數物質的貨品卻無法讓心靈解放,這實在是天大的諷刺!

直到他遇到另一個與他有類似症狀的女主角海倫娜寶漢卡特,才開始有不一樣的局面產生,因為他終於正視自己的懦弱,使得這段精采的故事也開始走入另一段新的境界,艾德華諾頓說:「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會不會變成不同的人?」於是第二男主角布萊德彼特以十分詭異的方式登場。

布萊德彼特是個標準的反文明狂熱份子,在戲院中偷剪輯色情影片來放映,於餐廳中對食物放屁潑尿灑精液(艾德華諾頓在介紹布萊德彼特身份的這一段相當有意思,好像觀眾已經變成了他的朋友,這樣相似的橋段在《大快人心》與《時空賤諜007》見過,真是非常意淫的滋味!),偷醫院人體的脂肪作成肥皂,再轉賣給百貨公司給人用(這更是本片最有創意的情節之一),凡事訴之暴力解決,甚至之後成立的《鬥陣俱樂部》,都一再顯示了本片掛著暴力為最溫柔的處事手段;

不可否認的,情節這樣急轉直下,有人擔心過度暴力的影響,有人無法和前半段的情節作連接,但這樣警世意味濃厚的暗示若不靠這樣的方式處理,相信是沒辦法講到本片的中心點:『回歸原始的方法只有摧毀文明』藉著破壞,才有建設,讓美好的樸實情境再現,血腥的打鬥場面反倒安撫人心,因為失去心靈自主性的群眾知道這才是他們的世界,一個釋放靈肉的地方。可惜女主角無法加入,所以看來並沒有獲得多大的自由,反困惑在男主角分裂(獵?)的人格中。

大衛芬奇是好萊塢少數在商業與藝術創作下有新格局的導演,最早的《異型3》大家都知道是被悽慘劇本拖垮的,後來的《火線追緝令》與《致命遊戲》則是相當創意的作品,《鬥陣俱樂部》精緻地運用MTV式拍攝手法與快速剪輯,不但在影像上轟炸觀眾,多句傑出的對話如「我們從小就看著電視,相信總有一天會變成百萬富翁電視或搖滾天神,但是我們不會。」這類不具積極人生的警世語向我們挑釁,對久處於光明鼓舞環境的觀眾來說,除了質疑與受到強烈震撼外,《鬥陣俱樂部》是個讓你重新檢視生活的異端思考角度。

馬庫塞說:『進入藝術的殿堂,可以在這找到拯救未來的形象』,《鬥陣俱樂部》揭櫫了無盡可能的樂趣,像艾德華諾頓在片尾還是讓數棟的信用卡大樓引爆一樣,是否曾想過,我們的未來亦可從毀滅文明的證據後,向明天尋求救贖的可能性?他選擇不讓布萊德彼特的偏執狂與他繼續曖昧地共存下去,其實也等於了與商業霸權的帝國妥協,這可說是全片最無奈的結局,也是最諷刺的收場。

> -------------------------------------------------------------------------- <

發信人: TylerDurden@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關於"鬥陣俱樂部"~~
發信站: KKCITY (Sun Jun 29 20:11:31 2003)

> ED的房子被燒之後..然後他就找布萊德在酒吧聊天時,,
> 他們說到瑪莎(還瑪拉?)的世界..
> 布就說:去他的瑪莎的世界...瑪莎的世界已經開始墮落了,,
> 這個瑪X的世界是指什麼意思 ?

原文如下:
Tyler Durden: Fuck Martha Stewart; Martha's polishing the brass on the
Titanic. It's all going down, man.
不是什麼瑪莎的世界。

Martha Stewart是北美知名的傢俱及室內裝璜用品供應商。它代表著人們居住的品質。是一種物質生活富裕的象徵。然而這又能代表什麼呢?

世上多數的人一輩子傭傭碌碌地辛勤工作,除了糊口外,也希望能賺得較有品味格調的生活。然而當大限之期一到,這一切的財富、地位、物質生活的享受,終將灰飛煙滅,一樣也帶不走。

即然如此,先前付出心力做牛做馬、為使自己能過著完美生活所換來的那些,去她的高品味瑪莎史都華,全都像只是在清理鐵達尼號上的銅鏽罷了---終有一天要沉到海底去腐朽。

> -------------------------------------------------------------------------- <

發信人: CHW.bbs@bbs.cs.nthu.edu.tw (隔壁家 老王),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關於"鬥陣俱樂部"~~
發信站: 清華資訊(楓橋驛站) (Mon Jun 30 19:03:47 2003)

>   我記得Martha Stewart是一個電視節目的主持人,教人家怎樣佈置美化家庭,
>   佈置的方法通常都是那種夢幻夢幻華麗華麗的風格..

呵呵 有網站    http://www.marthastewart.com/    不知是不是跟"IKEA"的性質一樣?

> -------------------------------------------------------------------------- <

發信人: TylerDurden@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關於"鬥陣俱樂部"~~
發信站: KKCITY (Sun Jun 29 20:14:22 2003)

> 這部戲真的是滿特別   不過有個地方看不懂
> 最後男主角不是開槍自盡嗎??為啥最後又活過來了??

沒自盡,他是讓子彈從口腔裏由臉頰穿出去,讓Tyler以為自己被轟穿了腦袋,
就消失了。 Tyler等於是他的心魔。

> -------------------------------------------------------------------------- <

發信人: RaisonDetreL@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影評]庖解黑暗人性的大衛芬奇
發信站: KKCITY (Thu Apr 27 20:51:54 2006)

庖解黑暗人性的大衛芬奇

大衛芬奇出身於Propaganda公司,在1992年拍攝第一部電影《異形3》之前,已經累積出大量拍攝廣告和MTV的經驗與成熟技巧,因此在他的每一部作品當中,都可以看到五花八門的商業元素,諸如華麗繁複的構圖、流暢快速的剪輯、精彩緊湊挑戰情緒張力的敘事、富解奏感的配樂以及絢麗的顏色配置。

大衛芬奇對於電影畫面的處理與挑剔,幾乎如同裝置藝術的創作者。因而我每次重看他的片子都要艷羨於那些類巴洛克式細緻複雜的場景,建築物必然雜多窗門,無所不在的菱格紋鐵網,翻覆姿勢各異的廢棄車,深長的階梯,曲折的過道,多層次的室內建築彷如微型化的城市迷宮,以及樣式重複物件對稱的辦公室與圖書館佈景,特別是Morgan Freeman身在館內,被昏暗的空間、深色方木桌與瑩光綠檯燈層層疊疊地包圍,那一幕,真是詭異極了。

更不用提七宗罪裡頭不同色調的安排,例如貪食罪之嘔黃,淫慾罪之腥紅,懶惰罪之穢綠,驕傲罪之蒼白等等。

這些高密度且高度風格化的畫面配置,完美地呈現了大衛芬奇企圖傳達的,布爾喬亞都市中物質爆炸,所導致的擁擠、焦慮與精神上的危險。帶著一種黑色電影的基調,大衛芬奇穿梭於各種類型,亟欲庖解人性黑暗的內裡。

所以有科幻片《異形3》(1992)裡,懷了異形之胎的女子,異形進入人類的身體以後,在這場大戰裡,我們要面對的不再只是異形,而是善惡莫辨的人類。有偵探片《火線追緝令》(1996)對於善惡與暴力充滿矛盾與質疑的深沉探源。

有劇情片《鬥陣俱樂部》(1999)具象現代都市人精神分裂的毀滅傾向。有驚悚片《顫慄空間》(2002)關注美國中產階級社會,密閉空間之中,一道避難室鋼門切割出兩造人性的信賴與猜疑。那麼,下一部電影,大衛芬奇打算如何解析人心呢?我們拭目以待。

《火線追緝令》:黑暗而漫長的道路
──「道路漫長而曲折,地獄一出即光明。」《失樂園》

火線追緝令顧名思義是一件緝兇行動,其英文片名SE7EN則點出與基督教的宗教關聯,摩西五書即以七日創世為首,兇手遂挪用聖經典故精心策劃一樁為期七天的連續謀殺案,七天之內接連發的生七件命案,又各別扣合了聖經中的七大原罪:暴食(gluttony)、貪婪(greed)、懶惰(sloth)、淫慾(lust)、驕傲(pride)、嫉妒(envy)與憤怒(wrath),而這七天恰好也是員警沙摩賽(Morgan Freeman飾)屆臨退休前最後一段時日。

沙摩賽與米爾(Brad Pitt飾)一路緊追兇手故意留下的線索,直至第七天的上午七點,他們被迫跟著罪犯杜˙約翰(Kevin Spacey飾)前往一處不可能有埋伏的郊區,揭開最後兩件命案的真相,才赫然發現他們已經深深捲入約翰設計的殺戮陷阱之中,無力抗拒,不可自拔。

大衛芬奇總是能將城市拍得無比潮濕陰暗,彷彿整個都會空間充滿污穢、霉腐與病菌,並處處隱藏著日照無法觸及的黑暗角落,輾轉喻示文明都市如同萬惡淵藪,再嚴密的法律與警政似乎也無法滌清社會於犯罪的塵泥。

在警力不足的惡劣環境下,沙摩賽與米爾這樣單薄的力量,就像他們緊握的手電筒發出有限的光束,穿梭探查於光線嚴重不足的命案現場和兇手的秘密基地,只能一部份一部份地曝照可能的證據與事實,捉襟見肘地試著拼貼真相不可得見的全貌。

然而使沙摩賽無奈失望的不單純只有源於自身的無力感,更關鍵的是整個社會的冷漠與價值觀的扭曲:法紀敗壞,匪徒猖獗,因而人人自危。這是一個不再有目擊證人的社會,僅離警局四條街的地方也能發生兇案。

這也是一個不再能憑藉體貌特徵來確定身分的社會,如果一雙手以刀片剝除指紋,身體的任何部位都能任意變形。那麼,在都市興起,人口密集聚居,陌生人的概念定義絕大部分的都會人際以後,我們對於犯罪者的指認途徑,也就永遠亡佚了。而城市生活中的匿名之易與藏身之便,正好為暴力提供絕佳溫床。

正是文明社會,助產了這樣一個恐怖至極的殺手。「如果我們抓到杜約翰,發現他就是惡魔或撒旦本身,我們也不覺得意外,可是他不是惡魔,他只是人。」約翰非但不是所謂瘋狂變態的殺人魔,相反地,他的驚人舉措恰恰是熨貼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智識、條理、宗教與藝術的那一邊,他只是現代布爾喬亞都市人的極致:經濟富裕,高等教育,冷靜狡黠,善於言語,並且熟悉法律。

他細讀援引聖經、但丁、彌爾頓、喬叟與莎士比亞等文學與宗教的巨著,反覆劃線塗覆,摘要筆記,宛若知識狂熱的學者,那些盈架充棟的筆記本具象化他閱讀書寫時的野心與高度自覺,他將所有的準備與實踐都視為他的創作,他的暗房中四處懸掛罪人的照片,親手穿針引線縫製的簿本裡剪貼了他的重要成就,被害者慘遭凌虐的屍體,眾人的驚呼,那些,都將使他的作品在歷史上列入經典,繼承或超越早先的其他典籍。

因此,真正使人不寒而慄的不是血腥殘忍的暴力場面,而是暴力的核心,整座城市的現代性理則如何餵養出一套精緻縝密的殺人計畫,一套如果罪犯不打算現形就只能成為懸案的計畫。真正的罪惡與瘋狂,就來自於極度理性與文明;想像中的變態與魔性,都源於日常生活。

如約翰所述,他並不特別,他與沙摩賽、米爾,(甚至坐在觀眾席的我),各有相近的特質。他對時間精準計算,而沙摩賽習慣在睡前撥下節拍器,答答的聲響切割時間的單位;他與社會疏離的人際關係,沒有銀行帳戶,無就業紀錄,離群獨居,對照於原來對社會絕望,準備離開都市隱居田園,保持單身的沙摩賽;

他自以為是上帝的選民(chosenby the God),合理化自己對社會的憤怒,正如過度自信的米爾,採取正義使者的姿態,極為諷刺地,米爾最後竟也因為個人的憤怒不顧法理槍殺了約翰,坐進了囚車原本約翰坐的那個位置。於是,做為一部偵探片或類型化恐怖片,《火線追緝令》超越俗套,巧妙托出是非黑白二元對立之曖昧與批判之艱難,拉開電影在處理社會議題上的層次與縱深。

當約翰坐在隔壁的審問室裡,沙摩賽倚著玻璃窗討論案情時,他的臉朝向約翰,玻璃便反映著自己的倒影,是約翰的出現,使沙摩賽必須和自己面對面,重新反省性格中某些類近於偏執的部份。

大衛芬奇鏡頭下的城市空間是無以為家的,因它那樣不適與多病(dis-ease)。米爾夫妻自紐約北部的郊區搬遷而來,卻住進一棟不時地震的房子,丈夫依舊忙於出勤對妻子疏於照顧,原先對城市的期待最後變成焦慮與痛恨。至於渴望逃離城市的沙摩賽最終也還是沒有離開,即便他真的能夠離開,結局也很可能就像米爾夫婦一樣,期望落空。他們都無處可逃。

第一日,沙摩賽和米爾第一次共同出現的推軌鏡頭(tracking shot),大雨傾罩,他們邊走邊談,背景的綠色窗櫺如牢網,一路跟隨,無所不在。最後一日,縱然他們一路西行,深入都市之外的枯黃荒野,罪行依舊一路跟來。第七日,陰雨連綿的氣候難得放晴,一件驚心動魄匪夷所思的案件也總算告一段落了,但這七日也許只是一個大結構的單位循環,接下來還有另一個七日,城市還有消化不完的犯罪,唯獨沙摩賽選擇留下,繼續走這條黑暗而漫長的道路。

《鬥陣俱樂部》:一場死而復生的夢

探討現代文明生活中的人心,一直都是大衛芬奇慣常的創作命題,到了《鬥陣俱樂部》則更直接貼近地描寫白領階級面對日常生活充斥的焦慮、不適,因而引發斷裂和矛盾的人格問題,透過泰勒這樣一個由精神分裂創造出來的想像角色,精采呈現傑克做為一個標準都市人病態的心理世界,一如片頭奇詭的腦內梭遊畫面。

《鬥陣俱樂部》描述一個汽車保險公司行員傑克(Edward Norton飾),為了對抗百無聊賴的生活與嚴重的失眠,四處參加各種癌症的關懷團體尋求慰藉,直到某天他在飛機上認識專門製造肥皂(其實是製造炸藥)的泰勒(Brad Pitt飾),才意外地加入(或根本就是發起)了一個名為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的組織,入夜以後男人們聚眾搏擊,藉由精力宣洩與肉身痛覺,一方面釋放法治社會造成的內心壓抑,另一方面重新尋回物質年代裡遺失的自我存在感。

然而,這個組織卻日益壯大演變成「大破壞計劃」,進行著一樁顛覆社會體制的龐大密謀,此時傑克才發現一切因他而起,恐怖份子泰勒竟是他分裂出來的一支人格,失去控制。

泰勒與破壞軍團瘋狂且充滿毀滅性的行動,如砸碎咖啡店、炸毀電腦銷售站與十棟商業大樓,旨在控訴資本主義以物質麻痺與奴役人們的生活意義。長期失眠精神恍惚讓傑克眼中的世界像是拷貝出來的,特寫的星巴克紙杯隨影印機的掃描光束滑移聚焦,抬頭望去,人人都喝相同的咖啡做相同的工作,日復一日過相同的生活,每逢星期二主管必定繫著同一條藍色矢車菊領帶,量化的商業產售將所有人的日常都打造成樣式統一的罐頭,統一的平凡無奇與極度空虛。

傑克翻爛IKEA目錄,不斷添購傢俱用品以表現他的個人特色,那些項目逐一顯像、註解,填入私人家居空間,然而完成以後看起來也不過就是某張眼熟的廣告圖片的立體翻版,私生活也就在消費的往返之間被公共化了。激進地說,這些資本主義的霸權似乎也還真的應該被丟棄如垃圾,當鏡頭以特效處理在垃圾桶內偵察檢視,而傑克漂浮在外太空的意識旁白,對「IBM星球」、「微軟銀河系」與「星巴克星球」一一點名。

了無生趣的傑克一週七個晚上出席七個臨終心理輔導團體,使用不同的假名,暗示了他的精神分裂傾向。在傑克親口道破泰勒就是他自己以前,觀眾大概都很難相信那個在螢幕上有血有肉精力旺盛的人只不過是幻像,(除了那些早早就開始懷疑何以傑克做為一個角色可以跳出來瞭若指掌地報導另一個角色,宛若作家勾勒筆下人物;除了那些長於與導演鬥智並察覺傑克泰勒兩人從來不曾並存於一個景框同時與另一人說話的機警觀眾)。

於是大衛芬奇又安排了停車場和樓梯間的攝影機為觀眾之外的第三隻眼睛,馬不停蹄在監視畫面與現場畫面之間來回切換,強而有力地證實了對傑克暴力毆打與追逐玩弄的那個位置,都是空的。

如此就完成了導演對觀眾的逗弄與嘲諷,他要觀眾懷疑自己的視覺,懷疑那些幾乎天衣無縫且迅捷俐落的剪接與畫面交錯之間,總有看不見或根本視而不見的東西,鏡頭/視覺既是事實的掩蓋也是真相的揭發,如果你也在電影散場後懷疑自己是不是眼花,是不是真的看見幾幕瞬間插入又立即消失的布萊德比特以及大尺寸的陽具影像。

大衛芬奇本身就像是戲中的布萊德比特,扮演著訓世者的角色,差別只在後者以爆破的炸藥,他以爆破的電影語言。然而布萊德比特最後也還是被做掉了,若不是我會錯意,或許導演也希望在電影映畢時自己的聲音能一起被做掉,留給觀眾獨立思考反省的空間。

精神一直處在混亂狀態的傑克,不斷自我詰問:「我有睡嗎?我睡過嗎?」日常生活一直彷如夢境,在他清醒以前,生命只是一具行屍走肉的軀體,泰勒是一縷鬼魂,自他壓抑的潛意識出竅,陰魂不散。影印機的光束掃過傑克的臉,這座城市還有成千上萬像他一樣的人,活在夢靨裡,或者,根本不曾真正活過。

面對病入膏肓的現代文明,心理輔導團體、鬥陣俱樂部與大破壞計劃都不是可行的解決之道,而大衛芬奇提供的救贖似乎又有些過於保守與浪漫,那便是談一場奇異的戀愛。傑克為了保護他的戀人瑪拉,因而得到勇氣與力量,消滅自己危險的分身,重新將象徵肉體與衝動的泰勒收回自己的理智管束之下。

「我們相遇,在我生命最詭異的時刻」,黑暗中,他牽起瑪拉的手,並肩看著眼前的摩天大樓一棟棟爆炸崩塌,濺開的花火似在慶祝他們,愛在天搖地動時。最後,《鬥陣俱樂部》也就縮小成一則為愛而自夢中復活的故事。
--
《刃光的手指》http://www.wretch.cc/blog/suhui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