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父之名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作者: Truth.bbs@bbs.pu.edu.tw (大俠愛吃漢堡飽),        看板: movie
標題: Re: 請推薦父親形象深刻的電影....謝謝!!!
時間: 靜宜計中BBS站 (Thu May  9 13:07:42 2002)

以父之名      《本片簡介》

一個愛爾蘭青年蓋瑞因和一群吸大麻的朋友混在一起,而當時愛爾蘭解放軍的暴動令政府當局頭痛致極,極力拿人治罪,不巧,蓋瑞所居留的地方曾有愛爾蘭解放軍停留過,於是蓋瑞被列為頭號嫌疑犯,連帶的,他那位做獵腸的阿姨被指控為製作炸彈、甚至連一心護兒蓋瑞的父親也沒放過。於是他們成了解放軍家族被叛入獄……

> -------------------------------------------------------------------------- <

發信人: RustyNail@kkcity.com.tw (夢中生),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急問!!以【監獄】作主題的電影??
發信站: KKCITY (Mon Dec 17 18:04:40 2001)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以父之名

       Cast: Daniel Day-Lewis, 丹尼爾戴路易斯
             Pete Postlethwaite, 彼得普斯特李威
             Emma Thompson, 艾瑪湯普森
             John Lynch,    Corin Redgrave,    Beatie Edney

       好看,滿感人的,尤其是看到男主角的父新冤死在獄中的時候
       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 -------------------------------------------------------------------------- <

發信人: Noamy.bbs@ptt.csie.ntu.edu.tw (你那邊幾點),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問題] 以父之名的爸爸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 (Sun Feb 16 17:40:04 2003)

叫 Pete Postlethwaite ,英國人    還演過
真情快遞(The Shipping News)
勇者無懼(Amistad)
大地英豪(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異形三(Alien 3)
真相(Brute)
要了解的話 可以去 http://us.imdb.com/ 查詢

> -------------------------------------------------------------------------- <

發信人: psycho.bbs@bbs.cis.nctu.edu.tw (即興聆樂),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有人看過以父之名嗎 ?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Sat Dec 14 01:38:56 2002)

文章轉自心靈小憩http://life.fhl.net

墮落、苦難、博愛與正義  ── 從電影「以父之名」談起

◆ 一、前言:

 為什麼人性會墮落?為什麼社會常有不同時代的苦難?什麼是博愛、什麼是正義?這些縈繞我們心中永遠的提問,再一次被『以父之名』這部電影所激起,我們會如何回答?如何面對心中這種盤根錯節的疑惑?

 『以父之名』的背景是一個混亂的時代,一個終日混混噩噩的年輕人,由於得不到父親的肯定,於是放縱自己的生活而當起小賊;結果卻在時代處境下莫名奇妙變成英軍追補的狙擊手,莫名奇妙被自己愛爾蘭同胞當成英雄般協助逃難,莫名奇妙被愛爾蘭共和軍領袖警告危及生命,因而莫名奇妙被迫離開家鄉前往倫敦,也莫名奇妙地在倫敦變成炸彈慣犯而被判冤獄十多年。

◆ 二、墮落與苦難

 他只是一個自覺得不到父愛而叛逆的小孩子,如同千千萬萬平凡人父子親情一樣,誰不是從懷疑父愛的情境中走出,最後才能發現親情的可貴?然而,在時代處境下,一個平凡的緊張父子關係,卻被誇張地與環境結合成年輕人的犯罪傾向;年輕人的叛逆出口轉向對英國人統治的集體情緒發洩是一種誇張的結合,年輕人的叛逆出口轉向嬉痞生活而被冤枉成炸彈犯是另一種誇張的結合。

每一個人都是從叛逆中走出,每一個人無論多麼愛自己的親人,總會像電影中一樣在某段時間與自己親人關係緊張,這是人性的有限。人性原本就因為種種缺乏而產生種種迷失,非得等待時間的熬練才能成熟,兒子需要成熟,父親也需要成熟,人性的有限成為必然緊張的親情關係,這是原罪,導致親情總會叛逆(如兒子)或刻薄僵化(如父親)的原罪。

 原本只是單純的原罪造成的單純親情緊張關係,但是在時代的戲弄下,一切都變成苦難的根源。只是單純對爆炸死亡的原始恐懼,可以變成英國群眾對無辜人士的瘋狂陷構入罪;只是單純的生活叛逆,可以變為被妖魔化成冷血殺手的最佳人選;只是單純的是非對錯正義性格,也可以變成冷血毫不留情的殺手心態。

沒錯,這就是社會上苦難的根源;因為人性的有限,所以產生原罪;因為種種盤根錯節的原罪糾葛,所以產生苦難;因為產生苦難,所以人人尋找終極價值關懷,為自己尋求適合的道路。

◆ 三、博愛與正義

 在獄中,父親一貫的站出『博愛』的光輝,他不自怨自哀,不咀咒、不氣餒,鼓勵兒子。他只求無愧於心,只要自己不犯罪,環境加之的無辜罪名,全都在對瑪麗亞的禱告中交託給上帝。這是愛,卻缺乏正義,兒子無法滿足,只能在父親的虔誠禱告中予以嗤笑。兒子問:為什麼父親總是在他犯錯時出現?這正是因為父親的愛,不願意兒子犯罪,而主動涉入兒子的各種生命錯誤選擇,同時卻也無法同理體會兒子真正需要的心理支持。

 這時出現了真正的炸彈犯,他擁有完整的正義性格,勇於承認自己所做所為,直指男主角全家的無辜,並且立刻成為男主角的保護者。他一開始就以打架宣告他絕不屈服於社會壓迫,並且以冷酷無比的炸彈威脅讓獄中老大為之膽寒,因而使獄中愛爾蘭人得到尊重與保護。

這種完美無比的正義典型深深吸引了男主角那顆身受冤屈而冷望正義的心,他成為炸彈犯最得加的助手,策劃整個監獄的示威運動。一時間,滿足正義熱情的靈魂,是否得到終極值值的滿足?

 示威運動被鎮壓了,炸彈犯牢牢記住是監獄長下令鎮壓,根據冷靜的正義原則,他該接受正義的處罰。於是他們設計了事件,炸彈犯親手用自製火焰槍把監獄長燒得全身殘廢。看到火燒人的一幕,男主角被震驚了:走向正義,難道需要這樣的冷酷?他面對著炸彈犯,質問:「殺人的感覺是如何呢?」。

 男主角重新發現了父親的博愛,他無法讓自己的正義熱情發揮到即使殺人也能冷靜的極端,只能重新尋求與正義相反的出路──博愛。兒子與父親重新對話,重新發現父親的愛,重親理解父親是如此的有限,所以愛的表現也無法完全;無法完全的愛使兒子不滿而心生叛逆,這是人性普遍的誤會;現在透過兒子對正義的全新評價,博愛重新回到兒子的心靈。

 然而博愛也不是簡單的答案,父親死了,而且是死在堅不認錯的警政人士之瞞頇處置中。原本可以保外就醫,卻堅持他們是危險份子而拒不交保,終於導致父親的死亡。父親過去了,博愛的典型也過去了。終究,面對一個偏差的社會處境,博愛也不是一個完整的答案。

◆ 四、結語:

 面對博愛與正義皆不能完全解答的處境,人應該如何自處?男主角有幸被一位有良心的律師加以救助而出獄,出獄的理由是非常妥協的「女王特赦」;如果他堅持正義,他可以選擇「除非重新審判有關人員,否則絕不出獄以示抗議。」;如果他堅持博愛,他也不必在人群中宣稱一定要洗刷父親的冤名──他可以成為默默關心別人的善心人士,這是走向博愛而無正義的極致。

很明顯的,電影最後提供我們一條可能的出路:兒子出獄了,不是為了「罪名洗刷」的正義而出獄,而是為了對父親的愛──因為對父親的愛,絕不容許父親身受冤名,所以要致力於冤案的平反。也就是說,生命值得生存的依據,是愛;而生命值得燃燒的表現,是正義。

 電影最後告訴我們社會的苦難永遠無法公平賞罰,失職人員無一受到處分,冤名仍無徹底洗刷。世事就是這樣的,不完美的社會,不完美的個人。完全的公平只存在人心,不存在現實。

 這部電影帶給我最大的感動在於男主角經歷社會苦難中博愛處境與正義處境的洗禮,他找到的出路絕對不是唯一,他可以選擇堅持不出獄直到平反,也可以選擇從此做一個像父親一樣的沉默善心人士;無論他選擇什麼,我們都會看到一種成熟──經歷過愛與正義之兩難後的成熟,而面對不完美的社會與個人。

 電影絕對不可能提供我們任何答案,但我們卻可以透過電影得到各種思辨:只要人性有墮落、社會有苦難,就必然引發個人在博愛與正義之間困難的抉擇;在各種抉擇中,人人都各自找到讓自己安身立命的終極價值關懷。但是,我們是否都能通過電影中表現的二元張力──讓自己能通過愛與正義不同向度的考驗,而使我們有可能選擇真正成熟的生命態度?

 台灣是一個充滿苦難記憶的社會,種種博愛與正義的兩難提問持續發生在各種社會處境;這種二元張力一直是意識形態的根源,往往使政治選舉不是看到政策討論而只看到私德攻詰,民主制度不見社會制衡而只見悲情意識。當愛與正義的二元張力不是放在同一直線,而只是用博愛要求對手放棄悲情,用正義縱容自己打壓不同主張,那就只能造成社會更不完美的存在了。

 可惜中國文化顯然缺乏對愛與正義兩難的深切體認,從台灣或大陸的電影看來,談到社會苦難的電影,如『悲情城市』、『無言的山丘』或『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國人對於社會苦難的感受,總是以一種歷史自然的愁思去超越,也就是看著事件過往如同歷史的自然滾進,最後終究是一場空與幻滅。

愛與正義的二元張力選擇何以在我們的文化中如此缺乏,是中國人早己超越了愛與正義的二元張力?還是中國人過度樂觀於用歷史自然的幻滅感超越社會苦難?

 每當我看到中國文化在藝術人文上表現的超越逍遙與在社會環境上表現的陷溺僵化,我總是深信,愛與正義兩難這種普遍存在人心的張力吶喊,我們需要更進一步的解決;正如我們期待自己解決『以父之名』男主角的處境,而不願自己成為警政人員的一角。

> -------------------------------------------------------------------------- <

發信人: hsl@bbs.ee.ntu.edu.tw (健康食物砸死鴨子),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以父之名..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Mon May  5 03:10:48 2003)

: 昨天晚上看了hbo演的已父之名... 是描述那時愛爾蘭的人名被脅迫..

是北愛爾蘭喔,跟已經獨立的愛爾蘭(南愛)不一樣。

: 而做了15年的冤獄.. 當然..最後就沒事了..不過..愛爾蘭的人名怎麼這麼可憐呀
: 我之前也看過好幾部有關愛爾蘭的電影.. 都是在說他們被脅迫的事耶..

西元一九二○年,愛爾蘭分成北愛爾蘭與南愛爾蘭兩部分,皆為英國治領。
一九四八年愛爾蘭獨立,北愛爾蘭則因宗教與種族問題,
反抗英國而時有暴動。

> -------------------------------------------------------------------------- <

發信人: lcwmax.bbs@ptt.cc (阿里山神木村拓哉),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閒聊] 以父之名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 (Thu Jan  1 02:53:40 2004)

最後我印象很深     其中一幕是拿出新證據全場譁然那裏    旁聽席一陣騷動..
陪審團也都交頭接耳    證據居然是 "不要讓法官看的" 的手寫紙條..
女律師內心情緒很激動但仍要鎮定.但眼眶已泛紅..緊抓著紙條

當年那名陷害主角那個警官(?..是嗎..忘了耶)默默的坐在旁聽席
像是已經預料到這幕 該來的還是會來 逃避不了

然後最後法官一個一個宣佈無罪開釋也讓我情緒澎湃
尤其是法官槌敲下那一刻全場歡呼, 心裡也隨雀躍    主角當庭無罪開釋後
那幕更是屌到爆 (抱歉我想不到什麼更好用詞來形容~XD)
他直接翻過柵欄推開警衛直呼 "讓開! 我要像一般人一樣走正門出去!!"
可想知這十幾年冤獄所給他的壓抑與不平    推開大門在群眾與媒體前
 "我以父之名發誓, 一定要替我父親平反!!"   以此句與片名相呼應作結

> -------------------------------------------------------------------------- <

發信人: khpr.bbs@bbs.wretch.cc (姚子),      看板: movie
標  題: 經典推薦-以父之名
發信站: 無名小站 (Thu Nov  9 23:54:38 2006)

超連結圖文版:http://www.wretch.cc/blog/khpr&article_id=6092181
影評-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以父之名 冤獄中的父子情深
本片是早有耳聞但今日才有幸觀賞的經典好片。

IMDB給了7.8/10的高分。
除此之外本片也拿到了柏林影展金熊獎,義大利電影獎最佳外語,
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是怎麼樣讓這部片如此動容?我想有幾個要素可以引起很大的共鳴:

1.此事件為真實事件改編,為英國著名的冤獄事件。蓋瑞康龍與約瑟康龍因為著名的"基爾福四人組"事件而被判刑入獄。(本片焦點,但被判刑的人多達十幾人)

從12世紀中葉英國入侵,1801年愛爾蘭入英版圖到1949年英國承認愛爾蘭獨立,今日這兩國關係依舊緊張。1919年宣佈組臨時政府共2000人的愛爾蘭共和國,目的是反英鬥爭和解放土地問題。而英軍與共和軍當時的紛爭也造就了本片的背景。

不就像是往昔的共產恐怖與麥卡錫主義嗎?共和軍在英國產生多次恐怖行動,爆炸案件頻發;而警察也在那時因為一起爆炸案而起訴了毫無關係的四名青年與主角的家人們。這個可怕的黑暗事件,成為了本片的開頭故事。

2.本片讓人動容,但不過份煽情。影片專注橋段相當有力,不花過多的鏡頭過分描寫無關緊要的事情。正如本片題目"以父之名",可以說是向天禱告,要有信仰;也可以說是主角與父親的情感堅定,於獄中的互相扶持,到父親過世給予主角心靈的成長。

本片可以專注在他們不平等的待遇﹑或者監獄中他們受到的虐待﹑律師努力辦案的過程﹑以及精彩的法律對辯等等。但發揮切題且高度專注的精神,導演將節奏拿捏很好,也託編劇的福,將重點放在獄中父與子的關係轉變。給人精神成長歷練之感。

3.正義感一直是許多人心裡共有的。這部片經由許多事件與橋段喚醒了大家的正義之感。雖然不想牽扯政治,但我想到了最近的檢察官起訴夫人事件,不論是證據充分或是順應民意起訴,究竟司法會勝利還是被蒙蔽,我們都不可而知。但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觀看此部片時,我們可以透過鏡頭知道主角們所受的冤屈,那喚醒了我們所謂的良知與正義,這正是許多人現在缺乏或者遺忘的情感。

以父之名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影片年份: 1993
導演: 吉姆謝利登
演員:彼得普斯特李威、艾瑪湯普遜、吉姆謝利登、丹尼爾戴路易斯

片名: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以父親之名,懷抱著上天(father)的信仰相信真理正義會獲勝,也代表著父親的信念一直跟隨著兒子。主角蓋瑞儘管在入獄前期放棄了信仰以及父親(這是種雙關),但到父親過世後反而重拾正義的心並想為父親洗刷冤屈,這片名取得不能再好。

製作: 導演:
吉姆謝利登拍了三部有名的片子,第一部初試啼聲"我的左腳"得到了不錯的評價,繼該片後的本片足以奉為經典;而於2002年他又拍了"前進天堂",並得到IMDB7.9/10的高分。

我還會再去找"前進天堂"來看看,但於本片中則可以一窺導演風格。事實上本部片除了講正義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父與子的相處,父的愛還有子的成長。導演緊抓著此片重心,說了一個融合多種要素但又切題重心的故事。 有很多橋段其實可以渲染成很龐大且煽情的故事:冤獄、暴動、恐怖主義、族群歧視等等,但他不貪心,說好最能引人共鳴的親情部分,的確高竿。

編劇:
泰瑞喬治Terry George 針對種族或戰爭的議題似乎較為擅長。他的最新作品"盧安達飯店"(除了編劇他也是此片導演)有機會我也會看看。"衝出越戰"則是HBO自製電影,卻也獲得高度評價。與此片製作再度合作的"敢愛敢鬥"(同樣的導演編劇男主角)也是描寫北愛爾蘭的故事。

演員:
記得"侏儸紀公園2"的獵人頭頭嗎?彼得普斯特李威在當中演出的嚴父以及慈父讓人真的印象深刻。慈父的腳色還有一人也詮釋得宜,而且片名一樣有個FATHER;猜到了嗎?沒錯,當中巧妙地以放映監獄電影的方式穿插godfather的片段(正好也是父與子的對話),這一點可真是絕妙。

艾瑪湯普遜這個時候還相當年輕,飾演為康龍一家辯護的律師。他於監獄探視時以細微的動作表現出追求真理的熱誠,現實中她也是個相當出色的英國女演員。與安東尼霍普金斯"此情可問天"(1992)讓她奪下奧斯卡影后。也參與了"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之演出。

丹尼爾戴路易斯長得相當有特色,由於某種緣故我還把"以父之名"跟"紐約鳥王"歸類為同類質的片XD。

在當中他飾演蓋瑞康龍墮落且年少輕狂的模樣,接著飛來橫禍,遭遇刑求的悲慘。於獄中放棄希望並由於父親的死去而堅強下去且成長了的樣子絕對足以讓人動容。詮釋了"大地英豪"裡的印地安人、"我的左腳"裡的畫家(他也因此得到奧斯卡影帝)。最新的影片則是2002的"紐約黑幫"。

劇情簡介:
愛爾蘭青年蓋瑞康龍由於被人陷害,被英國檢方當作基爾福酒店爆炸案的主犯羈押,並使用了刑求與威脅的方式要他認罪。蓋瑞由於害怕父親被殺害於是認罪,卻使得他的阿姨以及自己的父親都被判刑入獄。

在獄中的歲月中,蓋瑞的父親約瑟康龍始終懷著堅定的心情要平反,而蓋瑞卻在此時放棄希望,並跟隨爆炸案的真兇學會以暴力統治監獄。而父親約瑟卻於獄方鎮暴途中受傷導致身體越來越差。

正義的律師葛瑞絲(艾瑪湯普遜飾)受到約瑟的請託,開始著手調查這件案子,花費許多時間,並要求當初作偽證的負責警探能夠允許約瑟假釋,但警方卻為了掩蓋事實而毫不通融,約瑟也因此死於獄中。

父親已死,蓋瑞才真正的獨立起來,不放棄希望,堅持要還父親公道。他與葛瑞絲努力了15年,終於得以平反。以父之名得到了真正的正義。

片末,電影以字幕方式簡單呈現這些真實人物的現況,也說到爆炸案的真兇從未因此案起訴,而沒有一名警務人員因此被懲處。

司法究竟是正義,還是矇蔽?  看完之後我對於目前媒體上演的新聞感到疑惑。輿論代表的就是否是正確?康龍一家被起訴的年代,英國人民由於爆炸案的慘無人性而上街抗議,大發雷霆,堅持要將這幾個愛爾蘭青年起訴定罪。

這是與論的一大矇蔽,也顯示出檢方急於破案安撫人心所作出的策略。而檢方儘管在之後發現辦案錯誤,卻礙於面子威信問題,掩蓋吃案,將無辜的民眾關起來長達十幾年。

而15年後,律師也利用新聞炒作,將輿論的爆發突顯出來。這個時候人民要的是正義,要檢方還無辜民眾無罪的判決。看起來好像慷慨激昂,卻作出了極好的比對效果。

順應民意的起訴究竟是真是假?看起來有罪但實際是否有罪又如何知曉?大家說的話一定代表正義嗎? 這些問題相當有意思,但解答卻往往無解。剛好可以跟目前(95/11/8)的時事做個比較。

另外一個就是所謂的威信與面子問題。HERO這經典日劇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木村拓哉說的一番話。故事背景如此:警察緊咬著一名中學生為一名殺人案件的嫌犯,加上媒體透露消息時將這名中學生的消息暴露出來,導致中學生一家飽受輿論壓力。

最後這名中學生受不了自殺,警察也以此方式結案。(但其中警方早已知道真兇恐怕不是這個孩子) 木村拓哉為檢察官,他發現到事實的矛盾,最後偵查出這名中學生的無辜。他對著負責本案的警察說:"就因為這麼一丁點想自保的念頭,就害死了一個珍貴的生命。"

他說那台詞的義憤填膺看得讓人正義感湧出,就像是JOJO冒險野郎所謂的"正義之心"一樣。

本片也絕對如此,充滿了令人無奈、不解的橋段。但導演跟編劇不想讓我們做太多批判,事實上處理的手法已經盡量避免在這些令人難以平復的地方大量交代。相反的,講到父與子的橋段,則呈現細密棉長的精采,約瑟死時監獄哀悼的火光也帶來了莊嚴又哀痛的感受。

希望各位在有生之年,只要是懷有正義之心的,就來觀賞此片。本片絕對不沉悶,且風格節奏精采簡潔。誠心推薦!

經典台詞:"孩子,我要你放尊重。尊重你自己。"

姚子200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