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漢 12 Angry Men


作者: Sylvaine.bbs@cia.hinet.net (Sylvia),          看板: movie
標題: Re: 有人看過十二怒漢(12 Angry Men)嗎?
時間: 中央情報局 (Thu May  2 09:19:18 2002)

: > >   12怒漢,以前上課時有看過   可是我覺得有個bug在
: > >   最後好像是發現聲稱清楚看到事發過程的證人
: > >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是需要戴眼鏡的
: > >   證人距離事發現場有一段距離,而最後陪審員發現她當時並沒有戴眼鏡
: > >   所以整個案件就重審?(不清楚外國的法律制度)
: > >   哇哩咧...他們怎麼都沒想到,萬一證人是遠視不是近視咧?
: > >   隨便就認定證人是近視...這....  bug啦~~

: > 遠視近視是依照成像的焦點落在哪裡訂的
: > 不是說近視看近看得清楚  遠視看遠看得清楚...
: > 而是都要帶眼鏡才看得清楚...

:   那如果是一眼遠視一眼近視勒??  我就是這樣子的人哦
:  而且我平常生活完全不用眼鏡  遠的近的都看的清清楚楚....
:   只有在看書的時候才會戴  因為不想讓視差太大0.....:)

英美法系對這樣的情況有他的認定標準    陪審員在決定被告是否有罪與否
不必一定要確定這個人是否真的有無犯罪  才決定他是否罪名成立
只要他認為檢方或辯方所提出的證據    讓他對被告犯罪這件事有懷疑
即這個懷疑讓他覺得被告可能無罪  陪審團就應該認為被告無罪
這就是法律上的無罪推定原則    這樣的認定標準我覺得蠻公平的

因為到底誰才是真兇  最清楚的只有兇手吧    無論檢方或辨護律師說的再精彩
也是他們認為而已    敢說他們百分之百確定被告是否真的行兇?  就像戲中的
八號陪審員一樣說法:都有可能    為了人權的考量  我們怎麼可以賭上一條命呢?

mousse說的bug  我覺得是可以解釋的    英美法系 對證據的判斷有他的標準
我是覺得 因為這個證人一開始給人的印象是沒戴眼鏡
以一般人的想法  就會認為她的視力應該沒問題
如果辯護律師夠仔細  在法庭的辯論 他應該問的
但很顯然那位律師並沒有盡心  而讓陪審員自己發覺出這個疑點
為什麼要說遠近視不影響陪審員最後的判斷呢?

因為一開始讓大家認為被告有罪  這位證人的證詞佔很大的部份
她說她親眼看到  沒有人認為她視力有問題    所以大家都相信她的話  但
因此一旦陪審員開始審議  卻發現這位證人"可能"視力有問題
那她的證詞不就"可能"不能採信嗎?    如果當時律師有問她視力有沒有問題
也許就不會成為那些陪審員的合理懷疑了

不過我要說那位被告蠻幸運了    他遇到肯用心且有細心的陪審員
他才能無罪釋放阿    這個案件並不是上訴案件  所以不可能重審
陪審團最後是認為被告無罪 被告應該被釋放

> -------------------------------------------------------------------------- <

發信人: Biscuit.bbs@bbs.kimo.com.tw (孤磐定行雲),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有關心理學的片子...
發信站: Yahoo!奇摩大摩域 (Wed Oct 30 15:09:37 2002)

12 Angry Men.  中文應該叫十二怒漢(不是非常非常確定,要再查證)
老電影了,是五六零年代的黑白片    演員裡我記得住的只有Henry Fonda,
後來有重新拍過彩色版,就多半是知名演員。幾乎沒有其他場景,整部戲
全部在一個小房間裡進行。沒有配樂,沒有特效。可想而知的確是悶了點。

不過個人真覺得這是一部犀利並且震撼到不行的電影。 :)
看劇中幾位演員飆戲真的很過癮。
並且,整部電影要陳述的觀念也很值得反覆思考。

劇情大意就是說
十二名不同背景,來自四面八方的陪審員正在對一名被控犯下兇殺案
的小男孩進行最後定奪。十二位陪審團人員於密室內展開最後審查辯論。
當大家全都無異議認同小男孩有罪時,唯獨八號陪審員不這樣認為,
於是他一人開始說服其他十一名陪審員站在他這邊。

社會心理學,,,好極了,這部電影真的是社會心理學的實體代表作。
探究的是群眾壓力,團體迷思等,很有趣的課題。上社會心理學的時候,
三個不同學校皆大名鼎鼎的老師,都很愛這部電影。

彩色新版偶爾第四台有演,但從來沒看完過,總覺得不如原作生動。
12 angry men的中心思想就是,群眾與真理,你選擇哪一邊?
好電影好電影。 :)

> -------------------------------------------------------------------------- <

發信人: a2233433.bbs@ptt.cc (果然翁),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請推薦同儕影響的片子~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 (Sat May  1 02:21:09 2004)

  十二怒漢    http://www.csie.nctu.edu.tw/~movies/new/plot/Angry.html
  導演悉尼.盧曼特的電影處女作,將出身自電視界的紐約派導演特有的
  寫實和知性風格帶入美國電影中,成績卓越。
  亨特.方達在片中飾演一名堅持良知的陪審員,他在一宗年輕男孩被控
  謀殺鄰居老人的案子之中存有疑點,成為唯一不贊成判男孩有罪的陪審員。
  在他耐心地反復申論自己的觀點之後,逐漸獲得其他陪審員的認同,
  最後整個扭轉了有罪的判決。

  這部以陪審團為主角的法庭戲節奏俐落,氣氛緊湊,結構嚴肅,絲
  毫不因故事場景的局限性而顯得沉悶,而且眾多演員均有精彩表演,
  將一個深入探討陪審團制度利弊的故事拍出了濃厚的戲劇性和吸引力。

> -------------------------------------------------------------------------- <

發信人: zarathustra@kkcity.com.tw ( ),        看板: movie
標  題: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1957)
發信站: KKCITY (Tue Jun  5 12:37:19 2007)

《十二怒漢》:一位名留青史的狄克女神對抗十一位非理性判斷的偏見大眾
文:Tzara
  有關法律、法院、陪審團制度等相關電影裡頭,《十二怒漢》是我心目中經典的經典,《殺死一隻知更鳥》則是個人典藏片單的另一部經典,但若要從故事吸引人的程度,發人引思的思考面向,考量整體編劇、導演、演員三大環節,加上反應導演美學、闡述作品概念、製造情境氛圍的攝影、收音、美術等細節部份相較起來,《十二怒漢》肯定是該類型片中至高無上的經典。

  《十二怒漢》乃是至今為止仍孜孜推出新作的「第77屆奧斯卡終生成就獎」導演Sidney Lumet,當年由電視製作轉戰電影領域的首部處女作。凡只要欣賞過本片,任誰都無法相信,這部歷史上偉大不朽的經典,竟是出自一位年輕導演首次執導的作品,何等的偉大,何等的老練,何等的洗鍊,何等的藝術啊。

  暫時撇開導演的天份不談,《十二怒漢》的成功相當成分要歸功於 Reginald Rose 精采絕倫的劇本,尤其是那些一針見血地滲透人性偏見的洗鍊對白,以及邏輯性強、說理性高的辯論交鋒等,更突出的是完美勾勒出12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的輪廓,賦予鮮明個人格特質,以及足以代表社會大眾意見的眾生相,情節安排猶如浪濤洶湧,層次分明,高潮迭起。

若以整段故事簡述來說:這是以美國法院陪審團制度為故事背景,故事開場,觀眾親見當庭法官正判決一名出身貧民窟的年輕男孩,涉嫌弒父,罪證確鑿,處以一級謀殺罪,論及死刑交由陪審團議定討論。

而接下來的故事重心就放在這十二名陪審團,五分鐘內便草草判決「有罪」的結論,由於第八號陪審員(Henry Fonda飾演)提出對證據等細節的諸多合理質疑,於是場面從1:11,懸殊的少數對抗多數之姿,展開一連串的唇槍舌戰,刀鋒相對,理性邏輯逐漸說服其他陪審員,化解了個人偏見、自私、不通情理、種族主義等非理性的成分,最終達成12:0裁定小男孩無罪的結論。

  這樣的結局是可以預見的,也是本片要達成反省、檢討陪審團制度,甚或提點人性偏見何以矇蔽理性、良知下最為完美的收尾方式。但是電影本身要如何聚焦於一間40坪不到的陪審團室,保持高度緊湊、扣人心懸的張力,娓娓道出90分鐘常的故事,又要達到知性、理性兼具的高度文本性?乍聽之下,簡直不可思議,尤其對於早以習慣現代好萊塢大卡司、大成本、大場面、大特效、大配樂,樣樣都是大,也未必數大就是美的現代觀眾而言,更是無法想像。

但《十二怒漢》正是憑藉如此質樸的表演彰顯自身的雋永價值,在過份繁華奢侈,動畫特效以強壓最根本的電影表演藝術的現代好萊塢,古典好萊塢扎實的編劇理論與實而不華的表演學、導演學,實在更有可看之處。

  那麼導演、編劇、演員究竟施展了魔法,讓1957年至今50年來的觀眾觀賞本片時,均會在落幕之後,不吝給予最贊嘆不已的掌聲?

  除了開頭與結局的法院外觀搖攝,巨型的柱錐象徵著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外,一如前文所說:故事集中發生在一間陪審團室內,由12名未提示名字的陪審員間激烈辯白交織而成。Sidney Lumet將過往執導電視劇的導演經驗融入電影藝術之中,把極為受限狹隘的空間視為觀眾眼前的平面舞台,盡情揮灑幻化為廣裘無際的表演空間,完美無缺地場面調度演員的走位、動作,或縱或橫,或起或坐,配合流暢、寓意性強烈的鏡頭位移,與Zoom in/Zoom Out以跳躍著多角色不同主觀/客觀意見的眼光,達到活潑而熱烈的律動感。

再穿插一些適時而巧妙的「事件」:如室內的電風扇故障,室外的磅礡大雨,或利用角色間的對話推演開個人的歷史,突破有形的屋牆界線,連結到室外角色的現實生活,一來讓故事焦點不受迫於空間的限制,二來也來讓觀眾從中更為認識12位角色的背景,獲得一些客觀資訊,作為理性判斷的根基,同時也象徵著各種矇蔽理性的人性缺陷。

  而這些手法的運用,包括角色個人與場警空間的變化,均讓我們觀賞本片的過程中絕不感到絲毫冗長、單調、乏味、沉悶,反而是精采可及、流暢分明。情緒上有所高低起伏,觀賞時更能融入其中,這頗為雷同舞台劇的戲劇效果(事實上,日後許多中外舞臺劇劇本均以本片為借鏡或引用),尤其是辯論的過程,你來我往的撞擊,看來更是過癮。

  甚至,為了強化觀眾的認同感,同時具體形塑屋內滯礙的弛張氣氛,「悶熱」成為本片最神來之筆的操作。而當被象徵為自私自利、凡是事不關己的七號陪審員(Jack Warden飾演),意外發現故障的電風扇原來要採另一方式開啟方能運作,終於解除燠熱氣氛,表面上觀眾似乎也同時獲得情緒上的紓解,節奏趨緩,更深層的隱喻則是說明多數人總是以既定印象看待事件,事實上往往需要另一角度思考方獲得出路。

另外,窗外的大雨等,都是很微妙的寓情於景,寓理於景的調度技巧,同時亦具備高度、深度隱喻性,以及極為絕妙的氣氛掌控力,這些正是原先專長於拍攝電視劇,習慣在三塊棚內造景木板所建構的假想舞台中創造故事張力,饒富寫實風格的導演Sidney Lumet最拿手的好戲。

  此外,除了故事本身精采可及外,本片所表達檢討陪審團制度的立場,亦讓《十二怒漢》成為就讀法律相關科系的學生終生必看的經典電影。當然,裡頭最為精采的少數對抗多數的邏輯辯論,亦是相關熱愛對辯題材的觀眾所不能錯過的。

但更為重要的是,由第八號陪審員所代表的理性、代表的法律精神、代表希臘神話中狄克女神般的公正,代表的人道主義等,對照其他陪審員氣急敗壞的偏見、徇私、枉顧人命關天、不公平的法律主義、激烈的種族主義歧視、殘缺的精神心理所導致的極端行為、或者單單只是毫無定見的判斷力等,都讓觀眾驚見人性的諸多弱點,令看似公正的陪審團制度,不容置疑的法律精神,其實隱藏更多非理性、不公正的成分。

但無論如何,第八號陪審員所展現合理質疑、勿枉勿縱的法律精神,獨排眾議的道德勇氣、以及視人人為平等的公正等,最終說服了所有人的非理性,其有條不紊的思路,清晰的邏輯,堅定的語氣,剛毅的人格,乃深深烙印在廣大觀眾心中,與《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男主角Atticus Finch一樣,成為許多影迷心中認可最具勇氣的人。結局時,法院外,第九號陪審員問他的名字,八號陪審員回答:「Davis」。偉大者,名留青史,正是如此。
http://www.wretch.cc/blog/Tzara&article_id=840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