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琴人 The Pianist


發信人: shing519.bbs@fpg.twbbs.org (陌生人Je t'aime),        看板: movie
標  題: 戰地琴人 The Pianist
發信站: 小魚的紫色花園 (Fri Jun 20 00:55:01 2003)

戰地琴人 The Pianist

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音樂家華迪洛史匹曼真人真事所改編的電影【戰地琴人】,由備受爭議的波蘭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失嬰記】、【唐人街】、【黛絲姑娘】、【驚狂記】)所執導,這部主題意識強烈、場面浩大的鉅片,自去年開始即橫掃全球大小影展並獲獎無數。

其榮獲的獎項有2002年坎城金棕櫚獎最佳影片;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 3項大獎;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與導演獎、法國凱薩獎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攝影、音效、場景佈置、配樂等 7項獎;波士頓影展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獎。

【戰地琴人】是羅曼波蘭斯基在離國40年後,首度返回祖國波蘭所拍攝的電影,影片在烽火連天的二次大戰中壯烈的展開,描述身處於該年代的一位猶太裔鋼琴家為求生存而顛沛流離,他悲哀又豁達的人生以及對音樂的堅持,深深打動觀眾的心。

華迪洛史匹曼(Wladyslaw Szpilman)生於1911年的波蘭,自幼追隨名師學習鋼琴,1931年到德國柏林的音樂學院深造,並寫下多首著名的鋼琴樂曲, 1935年回國,受聘於波蘭國家廣播電台,1939年9月,他正在電台現場彈奏蕭邦的夜曲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佔領波蘭,首都華沙遭受轟炸入侵,自此華迪洛史匹曼一家人與鄰居都被趕到首都的「猶太特區」居住。在這「猶太特區」居住者,不僅出入受到限制,一舉一動也都被監視,並不時遭到納粹軍官的百般羞辱。一小群猶太人的報復行動計劃,卻招到整個社區幾近毀滅的轟炸與殘殺。

面對每日生存的威脅,華迪洛史匹曼冒生命危險成功的逃出「猶太特區」,躲進滿目瘡痍的首都公寓廢墟。他每天晝伏夜出,躲在天花板的夾層中,一待就是好幾個月。直到有天,一位納粹軍官韋曼何思費進入該公寓,發現這位逃脫的猶太人,此時他驚嚇地不知所措,因為長期躲藏不見天日,人也變的病奄奄,面目嚇人。軍官得知他以前是鋼琴師,聽他演奏出神入化的一曲後,不忍心殺他反而幫助他。六年後戰爭結束,他還是在電台作同一曲目的演出,而納粹軍官韋曼何思費卻已死於俄國戰俘營。

演出過【紅色警戒】、【酷暑殺手】的安德林布洛迪,擊敗了一千四百名試鏡演員脫穎而出,刻意減重14公斤全心投入片中主角孤獨的內心世界,銀幕上瑟縮發抖的精準演出獲得全球多項大獎肯定,並成為奧斯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影帝。
(本資料由環球影業/中影提供)預定上映日期:6月20日晚場起

 Directed by................Roman Polanski
 Screenplay by..............Ronald Harwood
 Based on the book by.......Wladyslaw Szpilman
 Produced by......Robert Benmussa, Alain Sarde & Roman Polanski
 Director of Photography..................Pawel Edelman
 Music by.................Wojciech Kilar

 CAST
 Wladyslaw Szpilman..............Adrien Brody
 Dorota................Emilia Fox
 Captain Wilm.................Thomas Kretschmann
 Henryk.............Ed Stoppard
 Mother...............Maureen Lipmann
 Father....................Frank Finlay
 Regina...............Julia Rayner
(摘自世界電影)

> -------------------------------------------------------------------------- <

發信人: hughdick.bbs@ptt.csie.ntu.edu.tw (我要去春天吶喊啦),      看板: movie
標  題: [心得] 戰第琴人 The Pianist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 (Mon Mar 31 13:21:12 2003)

到目前為止當初奧斯卡提名的幾部片都看過了    如今要我選最佳影片 
我一定選戰地琴人    雖然chicago好看的讓我呼吸停了好幾次
但The Pianist直接讓我窒息而死-_- 爆好看的啦    曾經去過德國的集中營故址過
對於納粹施加在猶太人的迫害有很大的衝擊   書本上了解的根本不到百分之一
而這部片雖然從頭到尾沒有一段描述集中內的情形 但變相的描述
反而更令人膽顫    集中營內那些屠殺照片又悄悄的從記憶中流出 
一定要說:看這部片不動容者不仁阿

故事是從二次大戰德國首先進攻波蘭開始的...
德國打下波蘭後 華沙內的50萬猶太人被關進了室內一塊小區域內
而週遭則用城牆圍了起來 每天則有火車不斷地將猶太人運往某處
電影中沒說是哪 但主角的朋友有這麼一段話:
我曾派人調查那列火車到哪 後來發現每天開往那的班次中    根本沒有
任何食物 而每次過去都是空著車回來 那些該死的德國人想滅絕我們.....
最後主角一家只有主角逃過此劫 而那 50 萬人幾乎全死了 damn nazi go hell
甚至走在街上 猶太人不能走人行道 因為他們比人還不如
不能進公園 讓我想到當初黃種人所遭受的歧視    不過中國人好些
當時他們地位跟狗差不多 但猶太人卻比狗還不如 damn nazi凸

此外還有很多細微之處 一步步讓你彷彿身受般地體會到那種無奈與恐慌
戰爭就是這麼無情且不公對吧!槍桿就是正義!!腦中突然浮現死布希的嘴臉
而劇中主角尤其彈的一手好鋼琴 他尤其愛蕭邦 嗚嗚我也狂愛的
幻想即興曲、月光...等蕭邦名作都讓本片猛力加分
其中還有許多經典橋段 真的很耐人尋味
哈哈不多說了再說下去 劇情都說出來了 那會很機車
總之很期待在大螢幕上再看一次

> -------------------------------------------------------------------------- <

發信人: andromedacy.bbs@cia.hinet.net (圈圈),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戰地琴人  看完後有何感想啊
發信站: 中央情報局 (Tue Jun 24 01:17:55 2003)

: : 有一場是從靠圍牆的屋子窗戶看外面德軍跟猶太反抗軍對轟
: : 後來猶太反抗軍失敗   之後他的波蘭朋友(那對夫婦裡的太太)送東西來給他
: : 他們在窗邊討論到反抗軍   覺得主角的意思就對那些反抗軍有點不以為然
: : 好像覺得這種行為是沒用的  反正也打不過德軍   所以那個太太就反駁他
: : 說那是光榮的戰死  波蘭人也會反擊   問題是主角整天只窩在屋子裡當米蟲
: : (馬鈴薯蟲?)   等人家給他送吃的養活他   要不是有反抗軍系統
: : 他根本也逃不出來    也沒人敢藏他  更不用說還可以活了
: : 他竟連給反抗軍一點言語或意識上的支持都沒有  這時我開始覺得他很差勁

:      我只能說你會不會被美式的劇情寵壞了  你以為主角會向阿諾 或藍波一樣
:      跳出來抵抗嗎   那種人畢竟比較少吧   而且 導演的想法 本來就只是在描述
:      那種大時代下的無助  而且已經盡量不搧情了
:       詳情請看 中國時報(6 22)的電影評論    相信 對你會有所啟發吧

我喜歡這部片也是因為它有別於那種宣揚美式英雄主義的片子
它夠真實 描繪出了一般"大多數"人在面對戰爭時會 通常會有的反應
恐懼 無助 無奈 麻木 消極 失去希望 不知所措 慌亂 .....
在正常的情況下 所有對於男主角行為舉止的批評的確都成立
但我相信當一個普通人的情緒受到環境的過度壓抑.遭逢一連串重大變故後
他的意志如果還能不受扭曲 依舊不屈不撓的熱血奮勇向前
那就真的是讓人敬佩了    中國有多少人?在抗日時又產生了多少英雄?
捫心自問 如果是自己身處在當時的環境之中 又能做到何種地步?

男主角去警局救弟弟時 有名老婦人食物被搶 當她大聲的呼救時
週遭人來人往 連停下來看的人都沒有 難道週遭的人都該死?
在等待過馬路時 納粹命路人跳舞 把猶太人當玩具般輕賤時
旁人又有人敢跳出來說話? 難道那些冷陌的人也全都該死?
當你在一夕之間失去原本安逸的生活 剎那間失去所有的親人
眼見好友個個喪命如同殘破的布偶時 有多少人能夠化悲份傷痛
為力量去反抗起義   所以我認為對男主角不應過於苛薄的批評

畢竟短短2個半小時要道盡他戰爭期間的遭遇與心情轉折並不能面面俱道
這是根據日記改編的 我相信必然有許多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光憑對話不能完全反應出主角真正的心態
更有可能 某些場景對話都是經過改編的 或許根本不曾發生
單憑2個半小時的電影就要否定一個人存在的價值 實在不公平

> -------------------------------------------------------------------------- <

發信人: mmmmei.bbs@ptt.csie.ntu.edu.tw (GOOD LUCK!!),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戰地琴人  看完後有何感想啊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 (Tue Jun 24 02:47:24 2003)

: : 1. 前半段對猶太人的箝制及屠殺,真的會讓人心情非常沉重
: : 如果心情不好千萬別去看
: : 2.男主角的琴藝高超,生活其他能力則相當低能
: : 既沒有理想,又沒有勇氣,多數時候還沒有腦筋
: : 只想苟且偷安,要不是運氣好 死八百遍也不夠
: : 3.男主角似乎非常自我中心,對幫助他的人一點都沒有感恩的心
: : 他讓一堆人幫他忙,似乎也沒道什麼謝   人家冒生命危險幫他藏匿
: : 還在物資缺乏下設法給他東西吃,都好像是應該的一樣
: : 連沒有揭穿他還給他東西吃的德國人,最後敗戰要撤退時
: : 問男主角名字,他也不知道要回問他恩人的名字
: : 而每個幫他的人似乎後來都很倒楣
: : 4.導演手法很好,片子很精采    不過我們都覺得男主角應該死了算了
: : 這種人還讓他活到88歲實在是沒啥道理

: 這不是他的錯 那些幫她的人士因為看到他的價值
: 就向友人會茂死幫國父革命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吧
: 幫助這個鋼琴師就幫助世界上更多一點音樂帶來的美
: 讓世界更有自尊 自尊的來源就是美

我非常贊同你這句話   人的三種自由包含了意志自由 道德自由 情境自由
而道德的自由與人的氣質,美感有關   相信劇中的鋼琴家會存活下來的原因
是至少他帶給了周圍的人反省生命意義 生命尊嚴的機會
這從所有幫助他的人的態度,眼神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至於    他的'苟且偷生'    我倒是給予最大的支持    他不是不想參加反抗
他曾經跟朋友提過他可以協助    也確實幫了他們(丟槍 藏槍之類的)
我想後來他想逃離的原因是    他不適合暴力反抗    他的藝術能力也不限於此
美個人活著的意義不就是讓自己順從其性    將自己能力運用在適合之處
我相信鋼琴家做到了    因為他曾經堅持活下去
而不是因為害怕黑暗害怕孤獨而選擇自殺逃避

所以這不片其實可以和時時刻刻 The Hours作比較(我覺得啦)
就算是對生命意義的探討    以及對生命尊嚴的反思吧
The Hours   以死亡對生命作正面的珍惜
The Pianist 以生存對生命作反面的提醒
我覺得都不錯   非常值得大家多想想    會有很多想法和感觸激勵的^^

> -------------------------------------------------------------------------- <

發信人: JMfan@kkcity.com.tw (我愛茱莉安,還有CSI),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戰地琴人
發信站: KKCITY (Thu Jun 26 00:36:14 2003)

> :        真的很棒    不過看到德國人任意屠殺猶太人的時候
> :        就覺得很不忍   為什麼會有這麼愚蠢的人類...

>          是愚蠢嗎  我到不覺得 德國人可是最講求理性的
>          但是理性敵不過 神聖使命的瘋狂
>          君不見  許多執政者還在搞 民粹 國家 族群之光環
>          理性已然淹沒在  瘋狂使命之中 台灣不也是這樣

    其實很多人只看到納粹屠殺猶太人瘋狂可怕的一面,
    但是卻忽略了當時德國民族主義興起的成因。
    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爭結束前還是普魯士王國)戰敗,
    簽下了凡爾賽和約。該和約的內容對德國簡直是極度侮辱。
    發動戰爭是當政者的錯誤,可是龐大的賠款和其他嚴苛條件
    卻要由全德國的人民共同承擔。這種情況下管他是不是希特勒
    (希特勒甚至不是德國人),只要有人出來帶頭,
    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我覺得這是因為極度自卑而產生的自我膨脹的行徑吧,
    一開始是拿猶太人開刀,到後來不只猶太人,
    只要不是亞利安人(血統純正的德國人)都可能遭殃。
    即使是這樣,到頭來也還是當政者的錯誤決策。
    大部分當時的德國百姓只知道猶太人被集中送走,但是對集中營及屠殺的
    事情是一無所知的。這些都是戰爭結束後才一一被披露。
    老實說我覺得現在以色列用暴力手段壓迫巴勒斯坦人的行為,
    跟當年納粹屠殺猶太人沒什麼太大的差別。

> -------------------------------------------------------------------------- <

發信人: freedance.bbs@ptt.csie.ntu.edu.tw (嚐到幸福的滋味~~),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戰地琴人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 (Thu Jun 26 03:10:30 2003)

真的有這麼好看嗎???我看完電影後,心中其實是很失望的
本來期望這部得了這麼多奧斯卡獎的片子,能夠在原有的納粹電影中
展現一些新意    但這部片一點都沒有創新之處
男主角懦弱,膽怯(這當然是一般人的心理)   要不是常有貴人相助,早就死了
我們當然知道猶太人在納粹時期受盡折磨與痛苦
但是過多的納粹殘暴片,也是會讓人們麻木的

這部片中的元素,幾乎都是由既有的納粹片元素中承繼而來
納粹的殘暴:可以在Discovery等出版的紀錄片中更清楚的看到
猶太人悲慘遭遇:此類型的影片相當多,有分道不揚飆(外語片)
美麗人生(超感人激勵)--看你要挑選在集中營的還是藏匿於他處的都有
德國人的救贖:最有名的當然是辛德勒的名單
音樂的結合:狂琴難了(雖然他不是一部正統的納粹片)

我只是認為,這部片很可惜的沒有特出之處    這是一個幸運的波蘭猶太鋼琴家
如何在納粹清算中存活下來的故事    除了波蘭音樂家蕭邦曲子得宜的穿插外
實在看不出有什麼直得稱許的地方(老實說我不能明白為何能得獎0
要說感動的話,,discovery的紀錄片都能使我感動落淚
這部片我卻坪平靜靜的看完    沒有什麼情緒起伏.......

不過看電影本來就是很主觀的東西,沒什麼好壞的
我不是在批判說戰地琴人好的網友    而是想提供想看的人另一種意見參考
其實我更想建議對納粹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上面那些影片(超推discovery )^^    謝謝大家撥冗看完~~~~~

ps.奧斯卡外語片的得獎德國片"何處是我家"也是個納粹片......
我真是有些受夠納粹片了...>,<

> -------------------------------------------------------------------------- <

發信人: JMfan@kkcity.com.tw (我愛茱莉安,還有CSI),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請問戰地琴人的內容...
發信站: KKCITY (Thu Jun 26 20:59:32 2003)

> 1.第一個接濟華岱克的女生是誰啊?

    如果你是指他逃出工地後,和丈夫一起幫助他的那個女生,
    她是男主角在電台工作(演奏)時的朋友,是一位歌手。

> 2.後來他住的那個很德國化的社區, 不是發生槍戰嗎? 那是誰打誰啊?

    猶太反抗組織攻擊德國社區的警察局。

> 3.為何後來德軍會跑到他躲藏的房子裡? 那裡不是以前的猶太特區嗎?

    其實他們高興往哪跑都行吧…我覺得可能是因為那架鋼琴的關係。
    那位德國軍官不是也喜愛彈琴嗎?
    而且沒記錯的話,那棟房子後來好像成了那位德國軍官的辦公室?

> 看完之後對猶太人的處境更是同情了...

    當時的猶太人的確值得同情,但是相較於德國人,他們好像並沒有從
    歷史中學到什麼。看看他們現在對巴勒斯坦的那副德性,
    跟當年的納粹其實也沒啥不一樣,只差沒來個大屠殺。

> -------------------------------------------------------------------------- <

發信人: ClamChowder@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聯合報《戰地琴人與德國人》
發信站: KKCITY (Sun Jun 29 06:11:29 2003)

戰地琴人與德國人【郭恆鈺】【2003/06/20 聯合報】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除了納粹德國之外,還沒有一個政權、一個意識形態,在短短的四年之內,給另外一個民族──猶太人帶來如此悲痛的浩劫……

今年第七十五屆奧斯卡獎,The Pianist(逌鋼琴演奏家逡,本地譯為《戰地琴人》)獲得「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及「最佳改編劇本」三項大獎。頒獎的第二天,台北一家日報報導:「波蘭斯基導演的新作《戰地琴人》根據自己童年在波蘭集中營的生活經驗,拍出了政治迫害人性,只有藝術能夠穿透人性的崇高主題。」

這項報導是一個誤解。這部影片與導演波蘭斯基的「童年」以及「波蘭集中營」毫無關聯。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砲火衝天、激烈巷戰的場面,但與「戰地」也扯不上任何關係。

這部影片敘述一個「真實故事」:主人翁波蘭華沙廣播電台有名的鋼琴演奏家史匹曼(Wladyslaw Szpilman, 1911-2000),波蘭猶太人,在德國納粹佔領波蘭期間(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五),在「華沙猶太人隔離社區」(Warschauer Ghetto)九死一生的悲慘遭遇。

人性尊嚴的    一絲光輝

一九四六年,史匹曼在波蘭發表了他的回憶錄:《劫後餘生》。這是當時經過波蘭官方檢查後的御用版本;書中的德國救命恩人,一位德國軍官,變成了「奧地利人」。因為波蘭官方認為,德國人沒有好人。在蘇聯解體後的大氣候下,史匹曼在德國重新出版他的回憶錄,同時更名為:Der Pianist(《鋼琴演奏家》)。

波蘭斯基九歲時從波蘭克拉高的猶太人隔離社區逃出,到處流浪。當他三年前看完這本回憶錄之後,深受感動,認為這是拍製華沙猶太人隔離社區悲慘命運的最佳題材。在與著者史匹曼洽談劇情之後,他委託哈伍德(Ronald Harwood)改編劇本,要突出「琴人」史匹曼在納粹暴政下,死裡求生的悲慘遭遇。

「最佳男主角」布洛迪扮演這個忍受侮辱、折磨的音樂家;在逃出隔離社區之後,東躲西藏,從失去家人、工作、住房、安全、溫暖、朋友到人的尊嚴,在孤獨與飢餓的煎熬下,已經接近精神崩潰的邊緣。影片中的「琴人」形象逼真,無懈可擊。至於影片中的其他人物都是對話不多的「配角」,唯一的例外是一位德國軍官。

 在一幢空蕩的小樓房裡,這個飢寒交迫的「琴人」碰上了一位德國軍官,也是納粹黨員。出人意料,這位握有生殺予奪特權的德國軍人沒有鞭打,甚至馬上槍殺這個逃亡的猶太人。當這位軍官知道「琴人」曾是「鋼琴演奏家」之後,叫他當場彈奏。在這決定生死的緊要關頭,「琴人」彈奏的竟是在波蘭佔領地區禁止演奏的蕭邦作品--〈夜想曲〉(Chopin- Nocturne)。

在優美琴聲的緊張氣氛中,觀眾屏息待「變」。又是出人意料,這位軍官協助「琴人」藏身屋頂,並且及時供應食物,一直到德軍撤退。臨別時,這位軍官問了「琴人」姓名,但是「琴人」沒有回問,因為他擔心萬一被抓,在刑求之下會說出救命恩人的姓名。一九五二年,這位德國軍官死在蘇聯紅軍俘虜營。

他是德國國防軍陸軍上尉霍森費爾德(Wilm Hosenfeld),是「琴人」絕望世界裡的一絲光芒,它也照亮了在血腥暴政下「一息尚存」的點滴人性。在《猶太教典》中有一句話:「誰救了一個人的生命,誰就拯救了整個世界。」

「飢餓致死」是納粹的佔領政策

在這部影片中不時出現年月日期的字幕,係指與影片內容有關的歷史事件:華沙猶太人隔離社區的設立、隔離社區暴動、遞解出境屠殺以及華沙「鄉土軍」暴動。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希特勒下令進攻波蘭。德軍用閃電戰術,在五個星期之內就結束了波蘭戰事,佔領波蘭領土的西半部(東半部是蘇聯的勢力範圍)。德國佔領當局實行「日耳曼化政策」,一年後,影片上的字幕是:一九四○年十月三十一日,首先在華沙設立「猶太人隔離社區」,用一道長達十八公里的圍牆,劃清界限。所有華沙的三十六萬猶太人都要遷入「隔離社區」,不准出入,「琴人」全家也不例外。「琴人」自己在一家餐館彈奏鋼琴,賣藝為生。

在「隔離社區」的猶太人每天所能獲得的熱量只有一百八十一卡路里,是一個德國人每天獲得配給食物熱量的百分之八。「飢餓致死」是納粹當局的佔領政策。為了求生,猶太人--多半是兒童,冒著生命危險,走私食物。悲劇不斷上演。影片中「隔離社區」的日常生活、人物、服裝、氣氛,忠於原著,景象真實,可以視為文獻紀錄片。

自一九四二年春天開始,波蘭佔領區的納粹當局,每天從華沙猶太人隔離社區運走一千多人,送往附近的滅絕集中營進行屠殺。對外宣稱是:「移民東部,從事勞動」。銀幕上打出的日期是:一九四二年八月十六日。這一天,華沙隔離社區的猶太人,包括「琴人」全家,被塞入鐵路運輸貨車運往滅絕集中營。「琴人」自己被一位舊交波蘭輔助警察從人群中揪出,沒有走上死亡之路。

德國人不想再談    屠殺猶太人的話題

到了一九四二年底/四三年初,華沙猶太人隔離社區還有七萬多人,大多數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不想任人宰割,寧願進行「沒有希望的抵抗」,「帶著人的尊嚴死去」。銀幕上打出的字幕是:一九四三年四月十九日。從這一天開始,華沙猶太人隔離社區的七百五十多人,組成二十二個戰鬥小組,為了抵抗納粹佔領當局遞解出境的屠殺措施,進行暴動,持續三個星期之久。

五月十六日,納粹鎮暴小組報告說:「華沙猶太人隔離社區有五萬六千人投降,其中有七千人就地槍決,二萬二千人直接運往附近的滅絕集中營。其餘的人送往其他各地集中營或滅絕集中營。華沙猶太人隔離社區已不復存在。」暴動前,「琴人」充當強制勞工。暴動後,在友人協助下,各處藏身避難。

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至十月二日,波蘭的「鄉土軍」為了配合蘇聯紅軍的攻勢,解放波蘭,進行「華沙暴動」。但是史達林下令按兵不動,借刀殺人,要使納粹軍隊有足夠的時間消滅波蘭的武裝隊伍「鄉土軍」。六十三天後,有一萬五千「鄉土軍」官兵投降,受難者多達二十萬人。希特勒下令,把華沙「夷為平地」。影片中的「戰地」是隔離社區的圍牆內外,「琴人」藏身之處。史匹曼又一次劫後餘生,而且還遇到了貴人--一位德國軍官。

波蘭斯基導演的這部《戰地琴人》榮獲奧斯卡三項大獎,也奪得去年法國坎城影展的金櫚獎。去年十月底,《戰地琴人》在柏林首映。導演波蘭斯基攜男主角布洛迪及「德國軍官」科瑞奇曼隨片登台。從馬路邊到影院入口的走道上鋪了紅色地毯,歡迎貴賓。波蘭斯基在德國所能獲得到的「殊榮」,如此而已。今天的大多數德國人,不想再多談有關屠殺猶太人這個題目或再多看這類影片。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除了納粹國德之外,還沒有一個政權、一個意識形態,在短短的四年之內(一九四一---一九四五),給另外一個民族--猶太人帶來如此悲痛的浩劫。「滅絕猶太人的大屠殺」是納粹政權的滔天罪行,不論願意與否,這是德國歷史上永遠無法抹去的一個污點。

> -------------------------------------------------------------------------- <

發信人: ClamChowder@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聯合報《戰地情人與蕭邦》
發信站: KKCITY (Sun Jun 29 06:16:39 2003)

《戰地琴人》與蕭邦【陳彥仁】【2003/06/28 聯合報】

拜讀郭恆鈺先生六月二十日於貴報副刊發表〈戰地琴人與德國人〉一文,其詳盡史實背景介紹令筆者獲益良多,惟文中部分與事實不符,冀藉此提出說明:郭先生在「人性尊嚴的一絲光輝」一段中提到影片主角史匹曼(Szpilman)遇上德國軍官,軍官得知他是鋼琴師後叫他彈奏一曲,主角隨即演奏了蕭邦作品〈夜想曲〉(Chopin-Nocturne)。

實際上,主角當時所演奏曲目,並非〈夜想曲〉,而是蕭邦受到波蘭愛國詩人吉米惟茲的作品啟示而作的四首敘事曲(Ballade)中的第一首(No. 1 Op. 23 in G Minor),該首樂曲乃是敘述立陶宛王子遭受敵人處決的故事,軍官是內行人(軍官即是為了彈鋼琴,才會獨自在夜裡跑到主角藏身的廢棄建築內),當下聽出主角意欲表達的弦外之音,頗感惺惺相惜,這才起了救他的念頭。

而導演波蘭斯基在這段關鍵戲中,巧妙的讓一絲月光透入室內,由主角上方映射而下,使得正在彈琴的史匹曼更像是樂曲中的王子:身陷敵營的落難貴族酖酖縱使外形落魄憔悴,仍掩不住透過藝術表現出的人性尊嚴酖酖那刻,兩個分屬不同世界、立場敵對的人,經由蕭邦的音符而起了共鳴;軍官的眼神、表情,都清楚的表現出他深受感動,對於他幫助主角的動機,也才有了合理的解釋。

以前述觀點來解讀這段戲,則部分媒體在介紹《戰地琴人》時,將主角彈奏蕭邦樂曲僅為證明自己是鋼琴師,而得到德軍軍官的救助的說法,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 -------------------------------------------------------------------------- <

發信人: TKUpiano@kkcity.com.tw (淡江鋼琴社社版),         看板: movie
標  題: [轉錄]Re:戰地琴人觀後感
發信站: KKCITY (Wed Aug 27 03:23:19 2003)

※ 本文轉錄自 [TKUpiano_1] 看板
作者: scriabin (Leaving Las Vegas) 看板: Adlib
標題: Re: [轉錄]Re: 戰地琴人觀後感
時間: Mon Jun 30 06:53:32 2003

> :          整部戲都是用Chopin 的曲子,剛開始可以知道主角的生活是
> :      多麼的閒緻吧,至少感覺得出來家族是音樂世家,然後因為納粹的
> :      侵入, 破壞了他們原可以優雅的生活
> :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當德國軍官在耹聽主角的琴聲,那時真的是
> :      會覺得音樂無國界(也幸好主角能遇到知音者,不然老早就死在槍
> :      下了,管你會彈Chopin還是Beethoven....)
> :          值得深思的是,尤於軍官的手下留"琴"?所以讓主角活到2000年才
> :      安然死去,不過,那位軍官卻似乎沒什麼好下埸,劇後說他死在俄國的
> :      勞改營(?)我想也是,他職位那麼高,就算主角知道他的名字,也未必救的出
> :      來...再加上軍官的右手好像....斷了...= =" 真口惜,難得有軍人會彈月光
> :          戰爭是殘酷的,在槍械面前,生命都是一律平等,不能說鋼琴家的
> :      生命保貴,只能說他真的是太好運了......說不一定在那埸戰地裡,
> :      死了更多比他更應生存的藝術家.
> :          之後主角的家人也不知如何了,而他所心儀的女人也嫁人生子,
> :      也幸好她嫁對人....不然要是嫁給一個出賣主角的,那可真是......
> :      只能送主角李商隱的詩: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枉然呀......
> :          戰地琴人這部片,比較偏向於戰爭的無情與平民的無奈,對於生
> :      命的脆弱,主角只能由琴聲來發洩(這也得小心翼翼不被人發現)他和
> :      蕭邦同為波蘭人,唯一不同的是他是比波蘭人更下階層的猶太人(這部
> :      片的另一個令人深思點)納粹對於猶太人實施不平等的待遇,但無奈的
> :      是猶太人仍是乖乖去遵從,只能說人類面於死亡,能夠坦然接受的又有
> :      幾位,別笑那些貪生怕死的傢伙,因為那是人類的通病,當然,主角也不
> :      例外,他並不是聖賢,所以在面對幾次重要時刻,他仍選擇了逃避而不參
> :      加同志們的反抗,這一點相信他的朋友也看的出來.所以當主角提出要
> :      加入活動時,結果都是無疾而終......
> :          至少,這也是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劇中並未要求追求真善美的鋼琴家
> :      ,來當個愛國者或者多麼崇高慈善,因為這無疑是個虛偽的假象,主角也有
> :      貪生怕死的一面,有一慕他因為太過專注於天空的飛機飛行而將背上所背
> :      的磚頭散落一地,那時在面對隨即而來的處置時,他死命的跪下抱住敵人的
> :      大腿....一直道歉.....並不是說他膽小軟弱,而是說鋼琴家也是人,在生死
> :      交替的一念間,他表現出人類最真的一面.
> :          這部片,除了戰爭,鋼琴家外,也可以用另一種角度去思考.
> :          音樂並不能溫飽一切,但能打動人心,唯有瀕臨死亡才知道生的可貴,
> :                                     Count Napc pen 2003/6/29
> :                            Listen Chopin= Impromptu No.4 in C sharp minor

"The Pianist"讓我想到傷痛文學的吊詭,那就是,雖然藉由了書寫再現了(represent)歷史,並療傷止痛(healing the trauma),但那種被戰爭和國家暴力傷害的恥辱也可能成為一個內化過的政治身分,成為受辱者一生得面對的課題。換言之,恥辱和傷痛變成"受害者"的註腳,但將自己困在"受害者"的政治身分中又能抹平多少歷史創傷?

我倒覺得作者在處理這段歷史時顯得小心翼翼,一方面必須要記載猶太人被凌辱屠殺的事實,卻又不能再度挑起民族之間的仇恨。

所以最讓我動容的,是德國軍官和鋼琴家藉由音樂彼此寬恕和包容;而當鋼琴家包裹著德軍的制服出來尋求波蘭人的庇護卻被誤認為是德軍,恰好透露"戰爭"下的荒謬和國家主義的魍魎,看看一個"國家"的權威是如何將制服.種族.語言符號化達到監控人民的手段。

作為一個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當Szpilman對著同胞解釋著自己為何身披敵軍制服時,也同時透露著反諷著民族主義的操弄:"I am Jew, don't kill me... I wear this because I AM COLD......"(大寫為Fred所加註)

題外話則是,Szpilman 來頭並不簡單,是貝多芬專家許納貝爾的學生。

> -------------------------------------------------------------------------- <

發信人: springbrook@kkcity.com.tw (炒蛋布布版歡迎你!),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戰地琴人..
發信站: KKCITY (Mon May 17 14:24:58 2004)

個人覺得是一部很動人的片子ㄝ    戰爭的殘酷,血腥對我們而言似乎遙遠了些.
所以我們一直無法體會那種真正的哀慟….許許多多的導演藉由電影來達他們
對過去的戰爭的念想.   不外乎是希望我們能記得這曾經發生過的一切.
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戰地琴人”.我想是近年來最令我感動的一部佳作.

場景是二次大戰,主角是猶大人,可想而知的是他在那個時代背景下, 將遭受到多麼殘酷無情的遭遇.   天倫夢碎,生離死別都是他將面對的一切. 戰爭的意義究竟為何?如果真的有如那些掌權者所說的一般:是為了秩序,繁榮,穩定 ..那何以手段要如此的殘酷冷血,我再片中看到了許許多多讓我淚流不止的悽涼景象. 這樣的行為我不了解如何能建立一個繁榮的世界,不過是滿足個人的私慾罷了.不是嗎?

終究是要付出代價的,這是一個輪迴,一個永無止境的輪迴. 施加於他人的會回歸己身的.你不能否認,只是太多人寧願選擇矇起雙眼, 繼續他手頭上的一切,不計後果的進行著.只因眼前的一切太美好,沖昏了頭, 喪失了理智,所以他們選擇了滿足私慾.可悲與否我不作評斷,因為這樣的醜事
已經上演了好幾千年,未來還是會繼續的,不是嗎?

> -------------------------------------------------------------------------- <

發信人: y0511@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Re: 請位各位對戰地琴人感覺如何
發信站: KKCITY (Sun Jul  4 10:06:09 2004)

    是說彈鋼琴的是在人的精神層次生活中分化出來的人叫做鋼琴家
    這方面往往呢是可有可無相當微弱的一層
    那遇到了戰亂呢..人們生存的慾望就會到最低的限度
    就是最起碼的保持你的身體還可以維持生命 缺手缺腳還可以
    就是還要呼吸不要腦死這樣就行了.然後不管你多麼的高雅    多麼得能享受到
    這樣的精神愉悅,你都會為了生存幹起那種撿像屎一樣的食物吃
    鋼琴家這麼高雅幹出這樣骯髒的事情,是不是對鋼琴家的一種侮辱呢.
    這種強烈的對比就突顯出來這條線了.

    這透露出這職業角色背後現實世界的什麼價值觀呢?    鋼琴家也是人生出來
    的,活在人的精神中但他不會在平時去做那些骯髒的事情
    所以需要別人供養,久了之後就忘記別人在供養他.還覺得那是應該的.
    鋼琴家會隨著社會的穩定程度,忽隱忽現得出現在上流社會中..
    相當不太穩定,所以鋼琴家還應該要有另外一種技能能夠應付社會生活
    以免在社會分工瓦解之際,能夠活著.最起碼要學會翻垃圾桶撿雞骨頭吃.

> -------------------------------------------------------------------------- <

發信人: cavinlai@kkcity.com.tw (),         看板: movie
標  題: The Pianist (戰地琴人)
發信站: KKCITY (Wed Jul 14 03:29:27 2004)

1940 華沙

安詳的琴音流瀉而出,突然的爆炸聲劃破這份靜謐的空間。

主角出生於波蘭猶太人家庭(背景跟美麗人生很類似),只是呈現手法
不同。德軍進入波蘭後,隨即展開迫害猶太人的行動,首先掛上代表他
們的布條,圖案為類似以色列的藍色六芒星,藉以區別並限制行動,路
上遇德軍得行禮,不能走人行道,不能進入商店,諸多不公平待遇。

強迫進入狹小的猶太特區,外牆如監獄般築起,不足的食物使得人性醜
惡的一面出現,小孩冒險從外面獲取食物而被打個半死,居民彼此搶奪
食物,沒有人阻止;甚至納粹進入特區任意屠殺,在那個時代下,能活
著完全靠運氣,因為納粹是用選的,選到的無論如何只有死。

即使史匹曼透過管道為家人辦到工作證,而自己也在餐廳為朱門酒肉臭
的富有美國猶太人彈琴,仍不能確保不被納粹的重新安置(途中殺掉一
些人)政策,強勢移往勞動集中營,史匹曼與家人,在上火車前得朋友
幫助下分離,望著這片雪地中空曠的殘破猶太區,有著太多的血淚史,
他茫然地走到之前的餐館,雖躲的了一時,依然被帶往集中營。

勞動其間,史匹曼過於注意天空的大量飛機導致磚塊掉落,納粹叫他下
去,是最接近死亡的一刻,他跪著哭求原諒他,令人心酸,人為了活下
來,所做出自然的舉動,所幸只受鞭撻。(跟”活著”一樣,主角處於
戰亂下的小人物,歷經中國最動盪時期,只為~活著,的目的相同)

營中人不想坐以待斃,籌劃反抗,只想死的光榮,史匹曼選擇逃出,未
交待所為為何,或許他只想活著...

友人(反抗軍)援助下,他隱居在公寓中,靠食物接濟過活,冷眼觀看
國人為自由而捐軀,即使友人勸他離開,因情勢危急,他決意不走(有
好幾次他可以選擇反抗,卻默不作聲,接受別人幫忙而活下去罷了),
可是史匹曼糧盡之下,尋找食物而打破盤子,被鄰居警告而逃出,或許
不能怪鄰居,納粹不會原諒收容猶太人。

輾轉得知前女友已經嫁人,她也開始彈大提琴,史匹曼望著她背影,有
著不能琴瑟和鳴的缺憾吧!不過所幸她選對人,其丈夫並未出賣他,反
而提供所有援助,包括生病時找醫生;隨著對面醫院所送來蘇聯前線傷
兵日漸增多,史匹曼所處地的反抗巷戰也越趨激烈,德軍派出坦克掃蕩
,最後焚燒所有房舍,他如驚弓之鳥,絕地逢生。長時間的營養不良加
上生病,未刮的鬍子讓他形骸駭人,憔悴不堪。

就在他與罐頭搏鬥,罐頭掉下滾至德軍官面前,我想史匹曼一樣也傻了
,逃了這麼久,終究難躲其勢力範圍;出乎意料,對方並非舉槍就射,
倒是詢問他許多問題,其實軍官是先看到鋼琴,擺放大衣及帽子,才走
入史匹曼的房間,得知他是鋼琴家後要求他獻上一曲,看著軍官安詳的
臉龐,及史匹曼在月光投射下逐漸散發出的自信,彷彿洗滌戰爭血腥的
琴聲,或許他厭倦了打打殺殺,而知道他沒動殺機;得知史匹曼藏身處
後離去,槍下餘生令他痛哭失聲。(空盪的街道,士兵與車,加上瀉出
的鋼琴聲,實在是很奇妙的畫面,而且曲子還是禁止彈奏的蕭邦)

之後藏身之處成為德軍辦公室,軍官簽署文件畫面帶到他的全家福照片
,及最後離去前,所說為何幫助史匹曼,是上帝的意思,可以解釋為何
軍官跟一般的納粹不同的原因了,因為他的心尚未腐化;最後送給史匹
曼德軍大衣後,說自己還有更暖衣服的話,令人莞爾。

史匹曼在紅軍進入後,得到自由,喜悅到忘了脫去大衣,擁抱國人,差
點命喪槍下。

最後,史匹曼回到波蘭電台,演奏他的鋼琴,可惜的是,那位軍官 
Wilm Hosenfeld  死在俄國戰俘營,好心沒好報(純粹以他幫助史匹曼而言
),他無法再聽到史匹曼的琴聲了,畢竟他階級到了上尉,階級越高,
戰後投降的責任越重,而且是德國人最不想投降的紅軍,命運乖舛,叫
人嘆息。

片尾在史匹曼獨奏下結束,也見證波蘭亡國到自由到來的猶太血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