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戰士

作者: trees.bbs@sofia.be.cycu.edu.tw (................), 看板: movie
標題: 看不見的魔鬼──「火戰士」影評
時間: sofia (Fri Mar 10 14:52:33 2000)

看不見的魔鬼──「火戰士」影評
「一彈一命 (One Shoot, One Kill) 」

與好萊塢其他產品不同 的,片中介紹的不是帥氣飛行員、不是神勇的藍波,
也不是百折不撓的終極 警探,火戰士所介紹的是沉默而飽受誤解的狙擊手,
一群最專業也最不為人知 的部隊,他們的口號是
「一彈一命 (One Shoot, One Kill) 」。

包括許多職業軍人在內的絕大多數人,對於狙擊手的印象都仍只停留都在
:狙擊手是一群冷酷無情,只會在人家背後放冷槍的傢伙。
很少人有真正了解 這支精銳部隊。雖然狙擊部隊的存在一直有其必要性,
但一個狙擊手養成過程 的艱辛卻一直不為外人所道,
一般人往往以為狙擊手只不過是一些槍打的特別準的人所組成的射手單位,
事實上,要培育一個優秀的狙擊手,絕不會比培育一個特種部隊成員簡單,
而若單以人數上來比較的話,狙擊手的養成也許 要更難些。

一個狙擊手,除了要具備比常人更加精準的射擊技術外,
他還需要具備偽裝技巧、跟蹤與反跟蹤技術、情報資料的快速記憶與分析
研判,地圖的判讀、 野外生存的常識、一付強健的體魄與一顆能忍受孤寂、
默默承受誤解的心!由 於狙擊手習慣於隱藏自已於別人所看不到的死角,
一般人對狙擊手的誤解也愈 來愈深,直到本片的出現。

以一個軍事迷的角度來看,片中所出現的裝備、手勢、動作、
戰術運用與 專業術語,再再都証明了這是一部由專家指導下所拍出的片子,
與一般軍事戰 爭片中常有的神話不同的,本片相當的寫實,
尤其是許多由狙擊鏡中所看到的 景像,完全接近真實狀況所能得到的效果,

而片中使用的裝備也皆為現役裝備 ,
像是由湯姆貝林傑士官長手持的 M21A1 狙擊槍、
理查米勒所用的 PSG-1 狙 擊槍與巴拿馬狙擊手所用的俄製 SVD 狙擊槍,
 而其他舉凡貝林傑所佩戴的瑞 士 SIG 廠生產的 P226 手槍、
美國傭兵佩帶的以色列 IMI 所生產的 Desert Eagle 、 AMT 加長型特製 45 等
也都是軍事迷所耳熟能詳的裝備,
但是最值 得注意的卻是片中所闡述的戰鬥觀念與戰術運用。

比起一般英雄主義的戰爭片來,本片相當的有深度,
片中真實的描述了一 個歷經滄桑的狙擊老手──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槍砲
士官長湯姆貝林傑 ( 曾飾 演前進高棉片中的巴恩士官長 )
在一次任務中帶領一位意氣風發 ( 曾獲 1988 年奧運射擊銀牌 ) ,
卻沒有任何實戰經驗 ( 原任職於 FBI ,曾是華盛 頓特區 SWAT Team 的狙擊
手 ) 的新手理查米勒 ( 比利贊恩飾, 曾演出英烈 的歲月中的投彈手一角 ) ,
在一次執行狙擊任務期所可能遭遇的各種狀況,

片中大量使用美國現役但仍鮮為人知的裝備及戰術,
以他們 2 人行進所用的 地圖為例,早在越戰後期,美軍便已捨棄了傳統的
戰術地圖,因此在片中出現的不是一般所見到的那種,
由防水塑膠袋包著一大張折了十七八折的傳統戰術地圖,
而是以任務區的方格座標劃分,一小張如明信片大小的塑膠片地圖
── 看起來有點像小學生所用的硬式墊板──大約 10 張左右用鑰匙圈串起來。
不 但防水,在製造、攜行與保存上也容易多了。

而片中大量出現由狙擊鏡中所看到的景像,也使一般人對狙擊鏡的印象大為
改觀,以往的狙擊鏡只不過一具有 著十字線刻度的單管、
大倍率可調式望遠鏡,而在本片中,見到的卻都是具備 電子掃瞄、
 LED 折射光點顯像的高明視度專業狙擊鏡, 而一般人以為應該會
看到的夜視鏡等裝備在片中卻一個也沒有看見,理由很簡單,
真正的狙擊手很 少 ( 其實幾乎沒有 ) 會使用那些紅外線
或增強影像模式的星光夜視鏡,其理 由有 2:

1 .這些裝備往往體積龐大、笨重且故障率高,帶著它們只會礙手礙腳,
      沒別的好處。
2.經由夜視裝備看到的影像通常不夠清晰,無法有效瞄準。

而除了以上的 2 個原因外,另一個──也是最主要的──
是 99% 的以上 狙擊手都不相信這些鬼電子產品。事實上,
他們除了自已與手上的槍之外,幾 乎不相信任何事物,
也正由於如此,狙擊手有一套他們自己才知道的接戰規則與戰術,
尤其是 2 個狙擊手之間的狙擊與反狙擊,更是單兵作戰中的最高境界,
在本片中也特別針對此點作了一場令人激賞狙擊手 vs. 狙擊手之戰,
相 信每一位看過本片的讀者對此點一定都有著極深刻的印象,
而在片中有數場追 蹤子彈飛行的畫面也是電影中首次出現的精釆鏡頭,
據稱這些鏡頭是以高速攝 影機實地拍攝的真實畫面

除了這些首次出現裝備之外,片中所傳達的偽裝觀念與技巧,
以及狙擊手 特有的戰術觀與手勢動作也都是出自專家的手筆,
特別是在片中湯姆士官長為 了找尋另一個更好的狙擊位置,
憑藉著身上的偽裝衣與精細大膽的動作,橫越 一大片平坦開曠、
毫無掩蔽的草地, 竟花了一夜的時間 ( 其間的直線距離大
約只有 200m 不到 )而為了使巡邏的軍犬聞不到自己的味道,
湯姆士官長竟然 將臉埋在一堆馬糞之中!而在真實情況中,
這絕對可能發生,但只有真正的狙 擊手才能做得到,
而為了不暴露自己的行蹤,狙擊手往往一天移動的距離不到 30m ,
甚至更少。而在任務出發前,士官長以手中瑞士刀上的銼刀磨尖彈頭,
為的只是希望能讓子彈更精準的擊中目標

註: 各國部隊對狙擊手的要 求各有不同,
筆者所知道最「寬容」的標準是對 300m 外目標的彈著密度不得 超過 5C㎡
至於這個標準的要求程度,讓我們這樣講吧,
就是可以一槍打死 一隻爬在 300m 靶上的台灣蟑螂,
 光這一點上幾乎就可斷言,編劇若不是狙擊圈內的人,
就是在寫劇本 的時候,在一旁有專人指導,

而在片中出現的專業術語與手勢更加証實了筆者 的猜測,因為這些手勢絕不
是外人所能胡亂比出來的,顯然在拍片期間,一定 有專家在旁指導、
糾正這種極其細微未節,只有真正圈內人才會使用的手勢與 動作
, 而片中 2 位主角所使用的偽裝衣相信也令人所有看過的人無法忘記,

 一般士兵所使用的迷彩服、偽裝網比起片中所使用的狙擊手專業用偽裝衣,簡直是大巫見小巫,狙擊手使用的偽裝衣以粗麻繩織成,飾以長條的破片、麻繩,再配合現場的週遭環境,加上樹枝草葉、塵土泥漿,完全溶入背景之中,一 個偽裝良好的狙擊手,可以視情況偽裝成一顆小樹、一堆雜草或一顆大石頭, 配合上狙擊手特有的、極其緩慢的移動,即使在白天也不容易被發覺,而以上 所講的,在片中都可一一的得到驗証。

另外, 在片中 2 人一組的狙擊小組編制也是美軍在多次慘痛教訓中,痛定思痛所改變的,事實上,美國可算是最早使用狙擊部隊的國家,早在美國南北內戰期間, 南軍的夏普少校 (Major Sharp) 使用自行改裝的春田步槍,對 北軍進行長達數千碼的長程狙擊,可算是現代狙擊手之濫觴,而在日後的多次 戰役中,美軍也一直沒忘了這種以最低代價換取最大效益的精兵部隊,

但自第 二次世界大戰後,衝鋒槍、手持輕機槍、全自動突擊步槍的普及,反而使美軍 淪於迷信強大、全面性壓制火力的神話之中,直到 1960 年代的越戰中,配備 全自動 M16 步槍的美軍發現,往往在射完數個彈匣後, 除了週遭樹木上的彈孔外,並未能對越共造成多大的傷害,而越共狙擊手的子彈卻是顆顆中的,

美軍開始重新檢討步兵戰鬥中所消耗的彈藥與所得效益 ( 據戰後的評估指出, 越戰期間的美軍平均要發射4000 發以上的步槍子彈,才能造成一名越共的「 有效傷亡」。 )而且再度回想起狙擊手這支部隊,並立即回復狙擊部隊的成立 與訓練,但在當時的狙擊手仍舊採用單人出擊的方式行動。

雖然每次的狙擊任 務都能成功地刺殺所要狙擊的目標,但卻未必每次都能全身而退,因為一個人實在無法每次任務都能面面兼顧到,因此在 1970 年代未期,美軍重新制定狙 擊手編制,以每組 2 人的最小編制出擊, 1 人擔任第一射手,另 1 人擔任 觀察員兼第二射手,同時在任務遂行期間全力支援第一射手完成任務,

但很奇怪的一點是,第一與第二射手之間的階級、年資與指揮權並未清楚地劃分,也就是說第一射手可能是由菜鳥擔任,而第二射手的則負責整個任務旳執行與指揮;或者是如片中一般地,名義上的指揮權由第二射手負責,但整個行動完全由第一射手掌控,

但不管如何,在新制定的規則裡面有一點相當的重要,就是 : 2 個人都必需是合格的狙擊手。 以確保在第一射手的第一發子彈 Miss 後 ,第二射手可立即補上一槍完成任務。或者是在目標區發現不只一個目標時 ( 即如片中所謂的「機會名單」上的傢伙 ) , 2 名射手可以交叉火網同時狙擊 一個以上的目標,在最短時間內狙擊完畢多個目標,旋即轉進,脫離敵區。

而這些觀念在片中一再的重複出現,除了為了增強戲劇效果之外,將正確的觀念傳達給觀眾只怕才是真正的重點。